•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異地高考引媒體熱議 確保公平公正還需細化
    來源:半月談  作者:  時間:2012-09-10 10:12:37

    地高考解釋權不應交給地方

    具有中國特色的異地高考,經過自下至上多年的催促,終見呼應、破題。全國人口13億多,進城務工人員2.45億,異地高考之重略見一斑。千呼萬喚,姍姍來遲,異地高考政策并沒有給公眾太大的驚喜,僅“解釋權”劃歸地方一舉,就可能消解相關政策的正效能。

    多年來,高考之所以出現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現象,很大程度就是因為不同地區間的錄取率差異。一些中心城市,高考一本錄取率已經超過20%,而全國平均水平不到10%,河南一本率只有3%。一旦無條件放開,某些錄取率較高的城市極有可能成為“高考洼地”,從而損害本地考生利益。城市的管理者不會也不敢貿然動本地考生“奶酪”,在上級政令與本地考生利益之間,唯一能做的就是繞著走,不能拒絕異地高考,就嚴格準入制度,象征性開放。可以料想,要是沒有像“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通行”這樣自上至下的鐵腕政策,異地高考前景仍然不明朗。

    異地高考考生,即使不在異地考,也要在本地考,在全國一盤棋的大視野下,異地高考并沒有改變考生人數、錄取人數,唯一影響就是本地與異地之間的錄取名額問題。涉及不同地區的利益糾葛,這道一元多次方程式地方政府解不開,需要教育部有全局觀念,并以居高臨下的視角,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解決這一問題。在簡單政令難以奏效的情形下,不妨從高考與錄取的改革入手,跳過地區利益爭執,在更高層面保障異地高考考生的權利。

    由于不同的省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學大綱、教材、高考試卷,參加異地高考的考生考完之后再回原籍錄取,便遭遇高考分數與當地標準不一的問題,此路不通。如果像2000年前一樣,采取全國統一考試、統一評卷,高考分數成為“全國通用糧票”,考生再回本地錄取便不成問題。假如全國統一考卷有難度,還可以考慮讓異地高考者都用全國統一卷,然后乘以一定的換算系數(系數的求得是一個技術問題),折成其本地省份的分數。

    考試分數尚不算異地高考的“瓶頸”,高校錄取才是真正的“攔路虎”,一切爭端皆肇于此。因此,錄取改革比考試改革意義更為深遠,形勢更為急迫。如統一錄取,考生哪怕不必回到本地錄取,也不會直接占用本地名額,城市也沒有什么動力去阻止外地考生參加考試。其中,最有效、最徹底的方式,應屬高校自主招生。采取“統一高考自主招生”模式,高校自主招生,不再與集中錄取掛鉤。考生就可以在全國任何地方報名,按自己的意愿選擇大學,大學也不必將名額分配到地方,按地域招生,而是根據考生測試成績、中學畢業成績、面試考察等進行自主錄取。高校自主招生雖已破冰,推行過程并不順利,諸多問題有待完善。

    異地高考需要更高層面的制度供給,以可行的、有效的制度來破除局部利益矛盾,清除異地高考的種種藩籬,使異地高考早日化為現實。(廣州日報練洪洋)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