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瓊臺曲藝
    閩南語系劇種路在何方?  “臺灣經驗”或可借鑒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陳 耿 時間:2011-12-12 16:59:03 星期一

    歌仔戲《邵江海》選段“六月雪”。歌仔戲以流傳在福建、臺灣的閩南民間音樂“歌仔”為基礎,吸收車鼓、采茶等閩南民間歌舞形成并發展。它是我國三百多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根在大陸而形成于臺灣,由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創作和培育的地方劇種。

    白字戲《金葉菊》選段“陷驛”。白字戲是一個多聲腔的古老稀有劇種,盛行于惠海陸、潮汕和港澳等閩南語系地域。

      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

      諸多閩南語系劇種不可謂內容不豐富,表演樣式不可謂不匠心獨具,藝術之美更是動人心魄,然而,除了個別地區的個別劇種發展得較為繁榮之外(如臺灣的歌仔戲),其余的基本上都面臨生存空間狹小,難以吸引年輕觀眾等頗多困境。這些劇種的發展前景,引起民間和學界的普遍關注。

      臺北木偶劇團帶來布袋戲《奇遇良緣》選段,細膩、精致的表演給人以與傳統木偶戲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廈門歌仔戲團獻上的《邵江海》選段“六月雪”,女主角一襲白衣連著白色的水袖,加上悲切的配樂,一出場一舉手就營造出哀怨的氛圍;泉州市木偶劇團的提線木偶戲《小沙彌下山》片段,更是把“小沙彌”跌跌撞撞,吃盡苦頭的精妙步態表演得活潑詼諧,叫人嘆為觀止……11月28日晚在省歌舞劇院舉辦的“閩南語系劇種戲曲集錦展演”,著實讓椰城的觀眾大飽眼福。

      諸多閩南語系劇種不可謂內容不豐富,表演樣式不可謂不匠心獨具,藝術之美更是動人心魄,然而,除了個別地區的個別劇種發展得較為繁榮之外(如臺灣的歌仔戲),其余的基本上都面臨生存空間狹小,難以吸引年輕觀眾等頗多困境。這些劇種的生存和前景,已經引起民間和學界的普遍關注。

      拿什么來吸引年輕人?

      在“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期間,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曾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這樣一段視頻:臺灣明華園歌仔戲團的“奇炫”《白蛇傳》演出現場,幾千名觀眾身穿雨衣凝神觀看。原來,為了制造逼真的效果,“水漫金山”一場以飄揚的白布表現洪水,上空則通過灑水來表示大雨滂沱,同時輔以玄幻的藍、綠等顏色的光柱,場面效果如夢如真,極其震撼。

      “臺灣的戲曲在表演形式上做了很多嘗試和創新,譬如臺北木偶劇團在《秦瓊倒銅旗》中,就有人偶同臺演出的、跨界結合的創意。形式的創新吸引了年輕一代走進劇場,接受舞臺戲劇的表現方式。”蔡欣欣對記者說。

      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并不是所有劇種都像臺灣歌仔戲這么幸運,瓊劇等其他閩南語系劇種就面臨著觀眾后繼無人的窘境。

      海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謝成駒多年調查發現,瓊劇的市場主要在民間的“公期”(即廟會)和鄉村的“民俗喜慶”活動中,瓊劇觀眾中約90%為中老年人,且絕大多數為農村觀眾。盡管生長在鄉下的海南年輕人在小時候都去過“公期”劇場,但鮮有人完整地看過一臺戲,原因是他們不是主動前往,而是被父母帶去的,多數孩子到劇場也是為了好玩,不是為了看戲。

      在近年電視和電影作品充斥娛樂市場的情況下,海南年輕人的眼球更是很難落在瓊劇身上,除非有一些特別的和現代的元素加入瓊劇當中,就像臺灣的歌仔戲一樣,否則很難吸引年輕人。

      據蔡欣欣教授介紹,臺灣的劇團都是民營性質的,創作和演出不受政府管制,也沒有“主旋律”的說法,戲劇市場有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而且,劇團是家族式的,但完全按商業規律運作,像明華園,不但進行企業化行銷,而且家族中有新人參與管理,這就不難找準年輕人的審美需求。

      臺灣戲劇的生存經驗,或許可以成為其他劇種的“他山之石”。

    (編輯:陳思達)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