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個漁網用完了,真希望每天多幾次撈瓶子的機會。”趙嘉熙在工作之余感嘆,在最近的一個星期里,他每天都會去“漂流瓶”網站拋出六個瓶子,另外再“打撈”三次。
據了解,“漂流瓶”活動最先是在QQ系統上發起的,參與者以都市“80后”、“90后”居多,年輕人們在“漂流瓶”中寫下自己的語言,“裝”進瓶子,然后拋向“大海”,等待有緣人撈起,如果投緣二者就可成為“瓶友”。
28歲的趙嘉熙說:“一天中‘拋瓶子’和‘撈瓶子’的機會都是有限度的,我每天開電腦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去漂流瓶網站求緣分,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瓶’成為了我們有緣‘瓶友’之間的載體”。
對于目前上千萬年輕人,他們生活在新的城市,工作壓力導致他們沒有時間去社交,中國各種網絡交友網站不斷填補著這一空白,繼“相親網站”之后,“漂流瓶”網站深受都市“80后”、“90后”追捧。
記者在“漂流瓶”網站上看到,網友可以用虛擬漁網在“海里”撈瓶子,按照網站規定,這樣的機會只有三次;同時,網友也可以主動拋出漂流瓶。據了解,拋出的“瓶子”分為“交友瓶”、“生日瓶”、“表白瓶”、“同城瓶”、“傳遞瓶”等十種類型。
供職于一家高校的呂潔最喜歡扔出的瓶子是“同城瓶”,她說,現在年輕人習慣性網絡溝通和工作性質及時間等因素,更多的人都樂意在同一座城市中交友,擴大了交際圈和積累了人脈,而且隨機的撈起一個瓶子,感覺很有緣分。
在太原一家媒體工作的張曉美也是漂流瓶的愛好者,26日,她扔出傳遞瓶,內容是“今天的稿子被主任批評了”,十分鐘之后,便有來自上海的一名“瓶友”回應:“別急哦,慢慢來嘛,只要有信心就有希望”,一個小時之內,張曉美的傳遞瓶,就經過了四個“瓶友”的傳遞。
張曉美在接受采訪時說,本來失落的心情在看到各位“瓶友”的安慰和鼓勵之后,變得陽光起來,熱衷于“漂流瓶”的都市年輕人并不在少數。律師助理楊鵬說,他和女朋友就是上個月通過“交友瓶”認識的,他更相信在“大海”中相遇,這是命中注定。
山西大學教授郭濤認為,網上漂流瓶交友的活動契合現代人,尤其是都市年輕人的交友心理。大部分都市白領生活節奏快,交友圈子比較固定,這樣的交友方式能讓他們延伸自己的社會觸角,而且漂流瓶一拋一撈的形式,很符合中國人“緣分”的說法。(王燕君)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