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汶川援建難題之搶救羌文化:負重的文化傳承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  時間:2011-04-29 11:11:01

      修舊如舊“鑄”文化

      既要建新房,又要建得“有文化”,成為擺在廣東援建者面前的一道關卡

      地震前,龍溪鄉村民于清和一直經營農家樂生意。“生意好得很!每周五預訂電話爆滿”,于清和回憶,當時來的游客很多,停留時間卻不長。很多人和他說,“來一趟只能吃你做的飯,沒別的好耍”。

      生意紅火,于清和并沒有放在心上,但說同樣話的人越來越多,他才意識到,“龍溪旅游缺了點什么”。直到在湛江援建工作組規劃圖紙上看到羌人谷文化旅游中心、羌文化博物館時,于清和拍著大腿說,“原來旅游可以這樣搞!”

      汶川縣委書記青理東介紹,汶川特大地震后,一些很有羌族特色的房屋被嚴重破壞,甚至成為廢墟,而新建農房大量使用磚和鋼筋混凝土結構,致使羌族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上消失。

      這成為擺在廣東援建者面前的一道關卡:既要建新房,又要建得“有文化”。

      距汶川縣城20分鐘路程的綿虒鎮,是一個歷史文化古鎮。史料記載,這里是西羌門戶、大禹王的故鄉。珠海對口援建工作小組組長陳仁福剛到綿虒鎮,做的第一件事是看各種版本的汶川縣志,他說,熬了幾天幾夜,就為找縣志對綿虒歷史文化的記載。

      在縣志中受到的教育,陳仁福記了六個字:禹文化、羌文化——— 而這,也直接融入了后來的綿虒鎮重建規劃設計。

      在今年4月19日舉辦的“2011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為獲“4A級旅游景區”榮譽的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區授牌,這正是珠海援建組的“神來之筆”。

      “通過挖掘大禹精神和文化,給當地留下旅游資源”,珠海援建組長陳仁福牢牢把握這一主線,他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援建組沒有從援建資金里拿一分錢,通過項目資金置換,利用明確指向旅游方向的捐款,一座極具地方文化特色和觀賞性的地標性建筑,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拔地而起。

      陳仁福說,現在當地村民三五作伴,到景區散步、郊游;數不清的途經車輛,停車到景區游覽,就足以證明這并非“形象工程”,而是實實在在的文化工程。

      更讓援建組工作人員高興的是,成為國家4A景區后,可以預計的景區門票收入,也將成為珠海為當地營造的又一造血源泉。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