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汶川援建難題之搶救羌文化:負重的文化傳承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  時間:2011-04-29 11:11:01

    珠海援建的綿虒鎮,打造了大禹故里。

    鍋莊廣場成為羌族同胞喜愛的一個文化活動場所。

    兩名同學在課間練習吹羌笛,吸引了許多同學的圍觀。

    廣東在援建時,注重保留羌族文化特色傳承。圖為蘿卜寨的羌族建筑。

      ■題解

      汶川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地震中,作為“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民族”,有很多羌族人去世和失蹤。文化的載體是人,地震對羌族人民的打擊是不可估量的。

      祭祀神壇被摧毀、重要器具被損壞和丟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傳承后繼乏人,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

      對于這個“云朵上的民族”,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感嘆:“汶川地震不僅是個體生命的災難,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災難,緊急搶救羌族文化遺產迫在眉睫。”更為緊迫的是,羌族是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對于民族的記錄,只能通過對老人的口頭語言進行錄音錄像,以記錄歷史傳說。

      這一切,就像一份考卷中的附加題,擺在了廣東援建工作者面前。

      克枯小學校長高炬在汶川生活了30多年,但生平第一次看見羌笛,已經是2009年。第一次看著一根竹節長、管身細的“新玩意”,高炬以為是一雙筷子。

      與他一樣,克枯小學238名學生,幾乎全是羌族,卻也幾乎都不會說羌語。羌笛、羌繡這些對于他和孩子們來說,“就像一門從沒接觸過的外語。”高炬說。

      一年多后,今年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克枯小學五年級學生王凡緊捏羌笛,略帶羞澀地在中央和四川省領導前演奏,曲終,他贏得了滿堂彩。望著這個曾經連羌笛長什么樣都不知道的孩子,高炬激動地撥通了援建人員的電話,“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當廣東援建組進入汶川時,他們面對的是破碎的房屋、毀壞的歷史文物,也面對著對本民族文化日漸疏遠的普通羌族人。文化保存傳承任務異常艱巨,但留給援建者的時間卻不到3年……

      震后,汶川縣政府通過《汶川縣建立羌族文化保護體系的意見》,提出通過保護體系建設,用3年的時間,初步完成羌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搶救、名錄和研究傳播平臺建設;用5年的時間,初步完成挖掘和傳承機制建設。

      眼下,距離規定的時間越來越短,汶川當地干部卻不乏信心。

      當地文體局一位工作人員說,廣東人不但建起了頗具羌族特色的建筑,使看得見的羌文化幾乎出現在每一個角落。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幫汶川人打下了“看不見的文化”傳承的底子。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