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古村老街
    不為人知的海口故事:濃縮在老地名中的往昔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謝向榮 時間:2010-10-25 15:55:05 星期一

    本文圖片由記者 李幸璜 攝

      在隨后的道路建設中,海口的路名中最多時曾有“八興”,分別是大興街、義興街、福興街、彰興街、同興街、永興街、新興路、振興街。如今除大興街、義興街等一些地名仍在使用之外,許多街都已改名,如新興街改為新華北路。

      這一時期,還漸漸形成了老海口人熟知的“五坊”,即“龍文坊”、“振龍坊”、“振興坊”、“人和坊”、“居仁坊”,這些坊就像如今的居民小社區,里面有民居、公廟、戲場等。

      因為濱水臨海,溪流沙洲眾多,又有著繁榮的港口,與海、水、沙有關的地名也漸漸地多了起來———中山路由于北臨大海,當時被稱為“環海路”;海口所城的西北部、“環海路”的西段曾是一片沙洲,舊稱“外沙”,因“海口外纏一片平沙”而得名。

      從地圖上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外沙四面環水,外沙河流經如今得勝沙路的南面,在福興街與得勝沙之間,在“環海路”及得勝沙之間有外沙橋相連。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海盜張十五竄犯海口所城,擄掠財物,清兵把總黃開廣在此大勝張十五,因此改名為得勝沙。

      “椰子園”可能是令許多海口人陌生的一個地名,它其實就在今天424醫院一帶(濱海大道與長堤路交界處)。昔日,“椰子園”退潮時與得勝沙相連,而漲潮時則是一個獨立的小島,是海口港門西岬角之地。清代,海口設有東西二座炮臺,西炮臺就設在這個小島上,駐在此處的官兵種了許多椰子樹,既可作隱蔽之用,又可遮陽乘涼及食用,因此得名“椰子園”。

      在這張地圖上,還可以看到城外一些村莊已形成,如城東邊的牛角村、城西邊的關上村,竹林村等。行業特征也成了海口一些村莊命名的規律,如支起大灶用海水煮鹽的村莊被稱為“鹽灶村”,世代以燒瓦為生的村莊稱為“瓦灶村”等等。

    1933年海口市區圖:拆城之后路名“變臉”

      “聽老人們說和平戲院這一帶以前叫饒園、永樂街,原來非常繁華。”30歲的葉先生住在新華南一帶已多年,但對朝夕相處的老城區,已無法想象它昔日的風光。“饒園”是清末民初的海口娛樂中心,因其西邊一片頗有園林意境的大水塘(“牛皮塘”)而得名。饒園里建有海口當時最豪華的“永樂戲院”,為方便周圍達官富賈們看戲,還專門修了一條路通往戲院,稱為“永樂街”。而在饒園東面不遠的大興路上,則是“胭脂園”,其名字之中就透露著濃濃的脂粉、娛樂之氣。

      1924年,軍閥鄧本殷決定拆除海口所城,劃路擴街,擴大城市,老城區中一大批如今仍在沿用的城市道路及地名也由此出現。

      拆除所城的方塊大石頭被用來筑成一條從水巷口到外沙河、路寬12米的大路,由于這里當時是海口港堤岸,因此被稱為長堤路。這條不長的長堤路,聯系著“拆城”及“擴街”兩件大事,因此被詳細地寫進海口的城建史。

      而拆城后出現的許多路名,也被賦予推翻帝制、追求民主的新氣息,如新華、博愛、文明等。

    (編輯:謝軍輝)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