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诰W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古村老街
    達士巷 眾多名士鄉賢曾聚居于此
    來源: 海南特區報 作者: 時間:2010-09-25 12:43:35 星期六

      達士巷位于??谑协偵絽^府城鎮,建于明末清初,東起馬鞍街,西至后巷街,長410米,寬5米,為石板路。

      達士巷地處府城西門外,明清以來,有眾多達官貴人在府城西廂置建宅第,興建宗祠。后來這條街巷被稱為達士巷,距今有500年左右的歷史。

      達士巷存在眾多廟宇、古井、名人故居祖屋。“達士巷古道”1988年11月被列為瓊山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文物

      康惠龍泉古井

      在達士巷古巷正中巷道邊,康惠龍泉古井又稱鐘芳井。井圓形,石砌,井圍欄由一整塊花崗石鑿成,圍高56厘米,內徑116厘米,外徑132厘米。井圍繩痕深達3厘米,井深7.5米。井面鋪石板。

      該井建于明代,井水清凈,終年水旺充足,天旱不干涸,現為當地居民生活用水。

      井東側立有“康惠龍泉神位”石碑。

      影像筆記

      從府城忠介路踅進南邊的馬鞍街,步行60米左右,西側露出一條古老的石板路小巷,巷口有塊??谑械孛k豎立的藍底白字路牌:上面標著“達士巷”的路牌名。

      在達士巷幽深的巷道中往返徘徊,我驚嘆一條狹小的街巷中竟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名勝古跡!

      悠悠歷史,歲月滄桑。達士巷古老的石板上留下過多少名流紳士和黎民百姓的履痕與腳印。只有烙印著500多年歷史的石板知道。街巷中尚存的宙宇、古井、老宅,展示出一部色彩斑斕的歷史長卷!

      史地發現

      府城地區最具原生態的古街巷

      因為采寫《??诘乩怼返膶诟澹浾邘缀踝弑榱烁堑貐^每一條大街小巷,發現達士巷是府城地區最具原生態的古老街巷。

      從馬鞍街向西步入達士巷,在進巷道口不到10米,沿巷道北側先后露出三圣廟、馬皇廟和康皇廟三座威嚴的廟宇,三座廟宇之間緊密相連,蔚為壯觀,形成一個罕見的廟宇群落。

      三圣廟臨達士巷北側開有一院門,廟宇門前院墻上書寫著“福、祿、壽、喜”四個斗大的隸體漢字。院內正對著廟門有一石牌坊,牌坊上撰寫著一副對聯“庭上楨祥迎百福,階前瑞氣納三多”。字跡已斑駁掉色,只能依稀辨識。

      從正門進入三圣廟殿內,大庭木柱上書寫著一副“三星霞光照仁里,圣恩浩蕩慰子孫”的楹聯。廟庭北側立有兩塊捐資修廟的“流芳百世石碑”。從碑文上得知,該廟原建于明清,歷來香火鼎盛。后毀廢,目前所見的是1994年集資重修的三圣廟。

      三圣廟有一后門從西側通向馬皇廟和康皇廟。

      位于達士巷2號的馬皇康皇廟靜匿于紅墻院中,廟前庭院有兩棵碩大的榕樹,綠蓋如陰,廟門對面靠院墻處有一個大戲臺。在廟宇的前庭,有居民圍坐在桌旁打撲克、玩麻將。廟宇后庭,肅穆莊嚴,神龕處立有馬皇、火神、康皇神位,神案前燭火搖曳焚香縹緲。

      走出廟宇院門,沿達士巷古道前行80米左右,在巷道南側路旁,有一古井特別醒目,居民告訴記者,這是一口年代很久的老井。府城馬鞍街、達士巷,云露里的居民都飲用這口井水,居民安裝自來水后,這口井仍沒有廢棄,為附近居民享用。記者路過此處時,又熱又渴,望著井內清澈的井水,渴口生津,禁不住用井旁的水桶取上一桶水,雙手捧喝,果然甘甜清涼,沁入心脾,頓覺周身舒坦爽快。

      這口古井石鑿的井沿內側,被繩索磨出88條大小、深淺不同的光滑凹槽,無言地記錄著古井悠遠的歷史,如刀刻般的繩索痕跡,見證著古井的滄桑。

      穿梭行走在達士巷內,巷道兩邊處處可見古老的民宅,使這條街巷充滿一種令人癡迷的古樸氣息。


      多為名流紳士居住之地

      達士巷地處府城郡城西廂,明清時期這一帶多為名流紳士、大戶人家居住之地。至今,達士巷還遺存著許多保留著數百年歷史原貌的古老傳統民居。

      明清時期,瓊山登進士達56人,其中主要集中在府城地區,因此瓊山歷史上留下過“一里出三賢”、“五里三進士”的佳話,傳為美談,流芳千秋。

      記者查閱史料,尋訪后裔,發現府城地區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均與達士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明代進士鄭廷鵠、鐘芳,清代進士吳典,晚清學者王國憲、清代大孝子鄭存禮等有的是祖居達士巷,有的是后居此地,使這一帶成為賢士聚居的群落。

      鄭廷鵠(1521-1579)祖居達士巷,明嘉靖年間參加殿試,考取進士第三名,曾在朝廷工部、禮部任職,均有建樹。后任明代官辦教育重點省—江西督學副使,長期從事文史的編、著。為表其功績,朝廷為其在家鄉豎“會魁”和“儒宗”牌坊。其中儒宗坊立于達士巷。鄭廷鵠的后人于清初將達士巷的土地轉讓給大孝子鄭存禮之父鄭有能。

      鄭宗結(1563-1635)為明代洪武年間考中進士,調任福建省古田縣知縣,明朝天啟三年在府城的達士巷入籍。

      鐘芳(1476-1544),明正德三年考取進士,明代海南名賢,文武齊全,著作等身,是繼丘浚之后海南又一博大精深的大學者,在明、清學術界被尊為“嶺南巨儒”。晚年定居于府城達士巷。直至1960年前后仍存約2400平方米的鐘氏宗祠,位于達士巷古道正中,坐北朝南,在鐘氏宗祠左右,小巷的東西巷口,明代人為鐘芳豎立兩座分別為東、西少司徒的牌坊,“文革”中被毀。鐘芳故居遺址位于現在的達士巷馬皇廟,其廟隔墻是原鐘氏祠堂,鐘芳舊居自取名曰“對齋”,房屋原貌已不得而知,其址于清代順治九年被總兵改建為馬皇廟。

      鄭存禮(1647-1722)。字用和,號良叟,明代進士鄭宗結之孫。是清初瓊州府城的大孝子,以躬行孝悌聞名遠近,官民敬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瓊州府具呈申報,朝廷特準在其達士巷故居豎立“孝友”牌坊一座,以表彰其德行。乾隆十二年(1747)瓊山縣府把其事跡鐫刻在鄉賢祠內,供后人崇拜祭祀。

      吳典(1740-1789),字國猷,號學齋。清乾隆三十四年考取進士。乾隆五十三年,時任瓊臺書院院長的吳典對府城鼓樓捐資進行大規模的修葺,為后人稱頌。其第八代孫吳季澤現居達士巷4號。這位82歲高齡的老人,名士后裔,在達士巷4號的老民宅內深居簡出,埋頭整理先賢的古籍資料。

      王國憲(1853-1939),清光緒甲午年中科舉優貢生,從事地方文獻古籍整理工作,祖屋位于達士巷35號,為近代海南文化名人,主編《瓊山縣志》,搜集整理刻印明清兩代先賢遺著十六種。

      這些燦若星辰的名士鄉賢盡管已離我們遠去,但是他們遺留在達士巷的一鱗半爪,依舊閃爍著人文的光輝。

      府城地區最集中的傳統民居建筑群

      在達士巷尋古探幽,我為這一帶有如此眾多的保持原貌的古老民居而驚嘆。這里堪稱府城地區最集中的傳統民居建筑群。

      位于達士巷38號的鄭氏祖屋是鄭存禮的故居,是達士巷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

      鄭氏祖屋始建于清順治甲午(1654)年,先蓋草房,后建瓦房,歷經五代共計133年逐步擴建,至乾隆丁未(1787)年才建成現存的群體民居格局。占地面積3400平方米,大、小房舍38間,建筑面積1512平方米。坐北朝南,縱向有3列,東列3進,西列4進,中列5進,形成多組合三合院或四合院,是海南漢族地區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堂屋均由前廳、后廳和四間住房組成,廳除住戶起居和族人祭祀外,也是縱向通道,廂房多為廚房用,即使當居室條件也不差。

      并列的堂屋或堂屋與廂房之間,都有小巷??v橫交錯的小巷,窄者不足1米,寬者3至4米,形成幽靜的小空間。經常涼風陣陣,是孩子們互相追逐游戲的好去處,庭院的地面水沿著這些小巷排出,小巷也起防火隔斷作用,小巷的死角,用矮墻隔成廁所。

      海南屬熱帶地區,鄭家祖屋的布局設計十分科學合理;庭院為住戶重要的生活活動空間,除適當種植果樹、花草外,還擺造有最實用的石條、石板、石桌、石盆(盛水用)、石臼等。夜晚庭院是族人乘涼、觀云、賞月、講古的歡樂天地,充滿生活氣氛。橫向毗鄰庭院之間,雖有廂房或矮墻隔開,但都留有小通道或設小門洞聯系,便于互相串門、聯絡感情,很有人情味。

      記者端午節那天來到鄭氏祖屋參觀,正趕上鄭氏子孫拜祀祖先,上百號鄭氏子孫在祖屋庭堂案前燒香敬祖,場面浩浩蕩蕩。300多年來,從鄭氏祖屋繁衍出近200子孫,可謂枝繁葉茂,人丁興旺。

      如今的鄭氏祖屋已顯破舊,但原貌依舊,屋內精美的木雕圖案比比皆是。前庭屋瓦已破了一大片窟窿,院內生滿亂草。60歲的鄭家子孫鄭振芳告訴記者:祖屋盡管破舊,但里面仍然居住著10戶人家50多人口。子孫們對這片祖屋依舊留戀不舍離去。

      因鄭氏家族是十七世紀中期后達士巷中首屈一指的大戶,其祖屋形成規模宏大的群體民居格局是中國明清時代最典型的海南漢族傳統民居,該祖屋已錄入《中國傳統民居》一書。后來,達士巷也俗稱鄭宅巷。

      王氏祖屋位于達士巷35號,規模僅次于鄭氏祖屋,總面積為2000平方米。

      清末著名學者王國憲的曾孫,82歲高齡的王直夫老人帶著記者觀看了現存的王國憲故居。王氏祖屋已破爛不堪,有的屋頂檁木已經朽斷,經風吹雨打,露出碩大的窟窿。窗戶的木欄大都毀壞,漏雨的房間內生長著比人還高的野草,斑駁的墻面上長滿青苔,墻根下亂草叢生,一副破敗凄涼的景象,這片王氏祖屋很難讓人想到是清末著名學者王國憲的故居,倒更像是一座早已被人廢棄的鄉村老屋。

      王直夫老人告訴記者:為了拯救修復破爛不堪的王國憲故居,王氏后裔曾多方奔走呼號,但因王氏祖屋土改時被政府沒收,分給了貧下中農,后來有人又將房子轉賣給了別人,而且有一家已經將王國憲故居的部分祖屋拆了,重建了一幢新樓房。以前,王氏祖屋大門上方有皇帝賜刻的“文魁”門匾,現在被人拆除,已不知去向,大門的柱石亂丟在草叢中,有的被砸毀,令人痛心。

      故人已逝,唯其浩博文采遺留人間,我們期待著達士巷殘破的名人故居早日得到搶救和保護,傳承千古文明。

      唯見風物

      達士巷古道位于府城鎮馬鞍街西達士巷內。始建于明代,該巷東西走向,全長116米,路面寬2.5米,皆用雕琢工整的長方形石塊橫直鋪設路面,石間少留空隙。路面中間凸起,兩側傾斜。為當地火山巖石雕琢而成,每塊長45厘米,寬40厘米,厚6厘米,成為瓊州府城城址的歷史見證。1998年11月列為瓊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皇康皇廟位于達士巷2號,始建于清初,原址在瓊山小西門馬街前,雍正年間遷移至達士巷。道光十一年邑人生員楊華倡議,捐資重建廟宇兩進,廟前平地一川左右,有池塘,三棵古木參天,風景鐘秀,歷時300余年,香火鼎盛??上г冢保梗担衬昵镌馀_風襲擊,廟宇毀滅。

      現存的馬皇康皇廟為1993年重修,占地約1000平方米,廟院內設戲臺,供廟會演出。廟前廣場和外廊是達士巷居民休閑、下棋、聊天之所,成為社區活動中心。

    (編輯:謝軍輝)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