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浦經濟開發區海關大樓坐車,5分鐘左右就能來到瀕臨新英灣的千年古鹽田。與當前開發建設熱火朝天的洋浦相比,古鹽田和鹽田村顯得非常寂靜。
歷經風雨和海浪沖刷的硯狀石槽、石池都安詳地躺在鹽田中。無需訴說,流傳千百年的鹽田和曬鹽技藝,其本身就是歷史的“活化石”,被人們稱為洋浦最早的“工業”,至今仍在演繹著她的古老和神奇。
面對鹽工和產業工人的身份選擇,洋浦年輕一代人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
未來,鹽田村還有村里的鹽田,將會變成遺跡供后人參觀,還是會承擔新的角色演繹新的歷史?
古鹽田有1200年歷史
“洋浦鹽田,朝水夕錢”,這是當地流傳了千年的古話,意指洋浦古鹽田,早上在鹽槽上倒入鹵水,下午即可收鹽換錢。
“依靠這座鹽田,我們的祖先在這里生息繁衍了1200年。”鹽田村91歲的傳承人譚孟養對記者說。
相傳,在1200多年前,一群譚姓鹽工從福建莆田渡海南下,來到今鹽田的西邊偏北處居住后,不久重操舊業,煮鹽為生。后來,鹽工偶然發現在海邊的石頭上有凹積的海水被烈日曬干后結晶成白鹽花。
于是,鹽田人改“煮海為鹽”為“曬海為鹽”,就地取材,將海岸邊火山巖石頭鑿成淺淺的硯狀石槽,并把海水漲潮時涌入低洼海灘里的海水舀到石槽里,讓烈日曝曬成鹽。
經過世代傳承和發展,鹽工不斷地改進曬鹽技藝,形成了“蓄海水”——“湮鹽田”——“茅草過濾制鹽鹵水”——“石槽曬”——“收鹽”等幾道工序。制鹽所需的鹽田、石槽、曬鹽泥地、鹽泥池、鹽鹵水池、蓄海水池等設施至今仍在使用。
如今,鹽田村的部分人仍然依靠制鹽為生。“無論是臺風還是海浪,都沒有給鹽田造成過破壞。”譚孟養認為,鹽田地處新英灣內,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個天然的避風港灣,這是鹽田村和鹽田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
據《儋縣志》所載,至清末民國初期時,儋州沿海地區不少鹽場因遭遇水災,產況不良,但是洋浦鹽田仍然能依借其良好的鹽田條件繼續制鹽。即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鹽田人仍耕守鹽田,曬制鹽巴運給山上的瓊崖縱隊,支持革命。
曬鹽技藝遭現代工業沖擊
千百年來,滄海桑田,不變的是曬鹽技藝、鹽田村、鹽田人。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第幾代傳人了。”今年72歲的新英灣辦事處退休干部譚政,雖然在年輕時候就告別了鹽工身份,但他是村中42位曬鹽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退休后的他經常回來下鹽田勞作,“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啊”。
但是,鹽田村正在發生著變化。
離鹽田不到1公里的洋浦南沙灘,中遠船務投資40億建修造船廠;鹽田東邊相距數公里的地方,集娛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半島體育公園將開工建設;再過幾天,洋浦保稅港區內首批5個項目將動工建設……鹽田村距離海南煉化、金海漿紙等現代化的工廠不過區區幾公里。
現代化工廠包圍下的鹽田村,鹽工及其后代依然會守護著古老的鹽田和延續著曬鹽技藝嗎?還是“洗腳進城”,成為一名工人?
目前,年輕一代的鹽田村人,大多數已經投身到洋浦區內金海漿紙、萬港物流、餐飲酒店等企業里,成為一名產業工人或者服務員。當前洋浦開發建設如火如荼,吸引著很多當地居民投身其中。
據了解,鹽田村有203戶共889人,從事制鹽的家庭40來戶,技藝傳承人大部分是35歲至55歲之間的中年人。“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很少接受家族傳習曬鹽技藝,就算有這種技藝,也都不愿意從事這個行業。”譚政無奈地告訴記者。
曬鹽傳承已成難題
儋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陳照榮聽到古鹽田傳統曬鹽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消息后,依然憂心忡忡。
“能得到國家的重視,說明了曬鹽技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地位和價值。但是,這種生產方式日漸式微,支撐其流傳千年的土壤正在流失。”陳照榮說。
首先,古鹽田還沒有完全被賦予天然生產、原始工藝的綠色生態含義和文化價值,生產效益低下。鹽產品的交易價格只能和普通食鹽一樣,而且因產能難以與機械化制鹽相比,加上鹽里不含碘,銷售范圍受到限制,鹽工們入不賦勞,生活難于維持。
其次,古老傳統的手工制鹽方式依賴氣候和潮汐,且勞動強度大,生產方式越來越不被人接受。
在此情況下,鹽田村近年周圍環境發生了變化,其他產業經濟利益的吸引,讓鹽工和年輕一代鹽田人放棄制鹽而轉投他業。
目前,儋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旅游局都在研究如何保護和發展洋浦千年古鹽田曬鹽技藝。目前,儋州市已經制定了《洋浦鹽田傳統日曬制鹽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方案》并付諸具體實施;正在制定中的儋州市旅游規劃將把千年古鹽田和曬鹽技藝列入工業旅游的重要項目。
“我們將會把千年古鹽田和曬鹽技藝的保護、傳承、利用、發展結合起來,賦予其新的內涵和功能。”陳照榮說。
曬鹽
洋浦鹽田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儋州洋浦半島西南處,瀕臨新英灣。現今保存了700多畝的鹽田,7300多個石槽,曬鹽泥地、鹽泥池、鹽鹵水池各約八九十個,蓄海水池約六七十個。
洋浦鹽田的傳統日曬制鹽工藝屬板曬法,其主要工序過程是利用海水漲潮時淹沒蓄海水池,存蓄海水和浸泡曬鹽泥地(鹽田)里的泥沙。退潮后將海水淹浸過的泥沙翻耙曝曬兩三天至干,再鋪墊干茅草,夯填入堆筑起來的過濾池(鹽泥池),接著把蓄海水池中的海水倒入過濾池,湮浸池中泥沙,海水慢慢滲漏到鹽泥池底,透過石縫,積流入旁邊低干地面的鹽鹵水池。次天上午再將積蓄到一定多并沉淀澄清的鹽鹵水直接澆灌到淺淺的石槽里,曝曬一大半白天,下午即可結成鹽巴。
? 洋浦鹽田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古鹽場,其所沿用至今的古老傳統制鹽工藝是中華民族民間傳統制鹽手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
曬鹽技藝傳承人譚政——
“鹽田村難載沉重使命”
“從報紙上獲悉曬鹽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消息,整個鹽田村的人都非常高興,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啊。”談起曬鹽技藝入選,72歲的曬鹽技藝傳承人譚政顯得非常激動。
小時候,只要天氣好,每天放學回來,都要跑到自家的鹽田里幫忙,父親也不是特意教我,耳睹目染之下我就會了。”回憶起童年時光,譚政臉上帶著微笑。譚政成家之時,自家的十幾畝鹽田還一度是他家庭收入惟一的來源。
“看著鹽田村產鹽逐漸減少,很多鹽工轉投他業,我很擔心鹽田最終荒廢,丟了祖宗傳下來的手藝。”老人說出了自己的擔憂,這是鹽田村許許多多老鹽工共同的憂慮。退休后,譚政住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經常回到村里的鹽田里幫忙,要是見到年輕人想學曬鹽技藝,他會非常熱心。
“但是,現今古鹽田生產鹽的確是已經不能夠讓鹽工過上好日子了,周圍都是工廠。有好的出路,鹽工出于謀生的需要自然要選擇離開鹽田,祖先也不可希望我們守著鹽田過窮日子,一個小小的鹽田村難于承載如此沉重的歷史使命。”譚政當年離開鹽田村也正是因為外邊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去年,儋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來到鹽田村收集材料。譚政獲知后,深受鼓舞,并呼吁村里面的人配合,他主動幫助工作人員收集材料,為申遺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
譚政認為,曬鹽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會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古鹽田和曬鹽技藝的保護問題,集全社會的力量,一起保護曬鹽技藝,為我們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