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龍塘鎮的民間雕刻藝術,起源于陶瓷業的泥塑,延伸到石雕、木雕。據傳龍塘陶瓷泥塑早在900年前的宋代已開始出現,從元代開始就有石雕、木雕。龍塘陶瓷再次興盛于解放后。
?
1958年國營龍塘陶瓷廠成立,1959年11名龍塘工匠石雕赴京參加了人民大會堂等大型建筑的建設。1995年,國家文化部授予龍塘“民間雕刻藝術之鄉”稱號。目前68個自然村中,從事雕刻、泥塑等藝術的就有42個村。但發展的同時受到生產工藝更新不快,市場供求面狹小,后繼乏人等條件制約,已列入海口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溯源?? 民間相傳最早出現于900年前
?
這是南渡江下游西岸的一角。千年不息的江水流經龍塘小鎮,水鄉的風物一下子就有了許多靈動的色彩。不經意間,路旁的菠蘿蜜樹飄過一縷清香,歷史上火山噴發而出的玄武巖、石礫土,則在村落以外的空曠田間,安靜地述說著昨日的輝煌……
?
“百家鱗萃陶成眾,兩地鳩居塑制忙。今日旋人同卒業,東西煙繞樹微茫。”這是前人對龍塘陶器制造業鼎盛時期的精彩寫照。對龍塘民間雕刻頗有研究的原瓊山市文體局局長黃培平告訴記者,民間相傳龍塘陶瓷泥塑早在900年前的宋朝就已開始出現,現見于文字記載的有龍塘鎮文彩村的一塊禁碑,刻于1784年,上面記有窯民勞作之艱難。龍塘從元代開始就有石雕、木雕,到了明代工藝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后又吸收了北方的一些雕塑優良傳統,許多優秀藝人的作品藝術價值極高。生于1892年的吳坤桃曾在生命結束之前,嘔心瀝血用整整6年時間刻成了傳世之作一塊屏雕。這塊屏雕高73厘米,寬44厘米,厚7.5厘米,屏面上13個人物各具神采,而幾對梅花鹿、鴛鴦、仙鶴則栩栩如生,更奇特的是屏面上的城門竟懸掛一盞“洋燈”,不用通電而四時覺得燈火搖曵,有人出幾十萬元,其后人也不賣。
?
龍塘陶瓷再次興盛于解放后。1958年國營龍塘陶瓷廠成立,興盛時瓷廠占地面積達200畝,職工達300人左右。1959年3月,11名龍塘雕刻匠人赴京,參加了人民大會堂、民族飯店、文化宮等大型建筑的建設。記者在永昌村見到了他們中目前惟一健在的冼必群老人,80多歲的他告訴記者那令他這一生都感到激動的時刻,工程結束時他們受到了北京十大工程辦公室的表彰。因為龍塘雕刻藝術的成就,1995年,國家文化部授予龍塘“民間雕刻藝術之鄉”稱號。
?
影響? 億年頑石千年朽木能說話
?
“試將陶器酌方塘,帶月歸來道路長。”這是前人對龍塘陶器制造業和名聞一時的龍塘八景的精彩描繪。在吟誦詩句的同時,龍塘鎮文化站站長吳際淳為我們勾勒出這樣的歷史截圖:古老的陶器作坊在龍塘墟的東西兩邊,陶窯煙鹵林立,輕煙裊裊,月下陶工正在作業。白日的盆缽聲、買賣聲正漸行漸遠,而月下的櫓槳聲、江水聲在陶工的匆匆腳步聲中像叩擊陶器一樣清脆動聽……這是怎樣一個美妙的歷史瞬間。
?
所幸這樣的美好景象仍然在今天的龍塘可以看到。3月24日午后陽光十分慵懶,龍塘鎮文彩村路邊一座小屋外,一排排的陶坯隨意擺在路邊。村民王科第安靜地坐在一旁,一邊忙著給一些陶坯雕上花紋,一邊等著這批陶坯曬干。而他工作的那排小屋,粗獷卻又給人很強烈的藝術感。小屋的外墻貼上大量的陶片,再蓋上自己燒制的青瓦,藤蔓爬上屋角,十分古樸自然。王科第在這排房子里已工作了幾十年,每天的工作就是對著江水,雕刻自己的陶器。
?
距離王科第的小房子不遠,78歲的老藝人林詩第則在忙著做陶甕、陶罐。他每天一起床就重復這樣的工作,延續著祖上傳下來的手藝。他做陶器不用模子,只用一雙手憑感覺就能制成。老人耳不聾眼不花,幾十斤的制陶器轉子在他腳下仍被踩得飛快。而在文彩村另一側的王科美家,記者則看到另外一番景象:房子就延續了明清石木結構房子特色,內墻為木質,梁上雕刻古樸精美,木質家具上大多有仿古雕刻。王科美說,他們一家每年的雕刻收入達到7萬多元,有人勸他們搬到城里去,但他們喜歡這所老房子,喜歡這江邊的雕刻人生。在他看來,泥土木條會說話,一塊平常的火山石頭也有自己的思想。
?
保護? 正進一步挖掘整理民間技藝
?
由于種種原因,龍塘的民間雕刻近年來漸趨沒落,鎮陶瓷廠早已關門歇業。而雕刻也少有成規模生產,小鎮的傳統手工業生產漸趨寧靜。
?
龍塘鎮委書記翁瓊清告訴記者,曾經輝煌的龍塘民間雕刻正面臨著生產工藝落后,市場供求面狹小,勞動環境差,外來品種的沖擊,泥塑藝術已后繼乏人的窘境。石雕藝術勞動由于強度大,完成一件作品周期長,年輕人多不愿意學,藝人越來越少。木雕則存在市場需求量小,主要靠農村古式民居和廟宇神像,發展空間有限的局面。此外,本地藝人以自主經營為主,形不成龍頭,難以形成特色產業。
?
翁瓊清介紹,目前有關部門正計劃進一步挖掘、整理民間龍塘雕刻技藝,培訓新一代雕刻技術人員,發展雕刻專業隊伍,并計劃將龍塘雕刻業的發展規劃列入龍塘鎮政府工作內容。以鎮政府、村集體、個人集資方式,成立雕刻專用基金,發展龍塘的雕刻事業。眾多老一輩手工藝人一生與石頭、木塊、泥土為伴,這種勤勞執著的精神正在年輕一代身上傳承和延續,而這才是龍塘手工業發展的真正支撐。龍塘鎮外南渡江水日夜奔流。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歇,龍塘古鎮手工業正在寧靜中期待新的輝煌。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