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蘭區演豐鎮探索規模化水產養殖模式
咸淡水間蹚新路 產業鏈上謀振興
從水塘養魚到水桶養魚,從單一養殖到全產業鏈發展,從“靠天養魚”到穩產增收……近年來,美蘭區演豐鎮立足獨特的咸淡水資源優勢,積極探索規模化水產養殖模式,建成海口枷椗山現代農業工廠化養種產業基地。
在這里,咸淡水交融處涌動著新的發展活力,不僅為當地村民拓寬了致富路,更為鄉村振興與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科技賦能養殖模式煥新
近日,記者走進海口枷椗山現代農業工廠化養種產業基地,一幅生機勃勃的現代漁業畫卷生動呈現。19個直徑約8米的圓形魚桶整齊排列,波光粼粼的水面下,成群的紅鯛魚在游動。工作人員將飼料拋撒到水中,魚兒們爭相躍出搶食,瞬間激起陣陣水花。“這些魚桶可不簡單,是紅鯛魚的‘智慧家園’。”海口枷椗山現代農業工廠化養種產業基地負責人張貴生告訴記者,桶內安裝了自主研發的“階梯式節能流水增氧養殖循環裝置”,污水經過層層過濾、凈化、消毒后可循環利用,既降低了養殖成本,又實現了零污染排放,如同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小宇宙”,成功打造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新模式。
“演豐鎮豐富的咸淡水資源,就像是大自然饋贈的‘黃金配方’。”張貴生說,2022年起,他探索用咸淡水養殖紅鯛魚,發現這種方法不僅能保留魚肉本身的鮮美,肉質也更細嫩,且沒有泥腥味。到2023年,他開始規模化生態養殖,并逐步探索應用增氧、保溫、增溫等創新技術,紅鯛魚實現穩產增收。
如今,新穎的工廠化養殖模式顯著提高了魚類抗病能力,先進的魚桶設施與循環系統也進一步增強了魚類養殖的抗臺風及抗風險能力。2024年,枷椗山基地的紅鯛魚年產量近30萬斤,成為海南鯛品牌中的明星產品。
4月17日,在美蘭區演豐鎮海口枷椗山現代農業工廠化養種產業基地,工作人員捧著肥美的紅鯛魚,喜笑顏開。記者 孫士杰 攝
多產聯動激活振興引擎
當前,枷椗山基地內,一條涵蓋養殖、加工、包裝、銷售的全產業鏈條已然成型,讓紅鯛魚從養殖桶里“躍”上千家萬戶的餐桌,也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就業飯”。
“這份工作輕松,還能照顧家人,在家門口賺錢的日子踏實又幸福。”村民陳權每天步行幾分鐘就能到達基地,而他的同事中,絕大多數都是當地村民。“今年,我們計劃擴大紅鯛魚養殖規模,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張貴生滿懷憧憬地說,他打算邀請水產養殖專家開展培訓,讓村民都成為養殖能手。不僅如此,演豐鎮政府也積極推動“公司+農戶”模式,引導村民加入專業合作社,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養殖。
記者了解到,與此同時,枷椗山基地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依托咸淡水資源,推進農產品加工創新,成功試制鹵水海鵝、糟粕醋魚、鹽焗雞系列產品;并探索生態種養新模式,打造林果草魚共生、鴨稻魚共生系統及生態滲灌技術,成功申請13項專利,大幅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展望未來,張貴生規劃著多產聯動的新藍圖——延伸深加工鏈條,將鮮魚精細加工成魚片、魚排等多樣化產品;推動漁旅融合,發展觀光、電商、餐飲等新業態。在咸淡水的滋養下,演豐鎮的水產養殖正朝著規模化、智能化、生態化大步邁進,咸淡水資源真正成為了鄉村振興的“聚寶盆”,在產業鏈上書寫下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