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積極完善農村客運網絡體系,行政村客運通達率100%——
村民“抬腳”上客車 快遞“順風”送進村
每個周末,就讀于海口市石山中學的楊智麟都會到離校不遠的一座農村客運候車亭等候,搭乘農村客運班線到市區,再換乘公交車回家。“候車亭離學校很近,乘車方便,父母也放心我一人出行。”楊智麟告訴記者。
道路,改變的是鄉村面貌和群眾生活,一條條通達的鄉間道路,不斷完善了農村客運網絡體系,實現人暢其行、貨暢其流。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截至目前,具備條件的自然村100%實現道路硬化;33條農村客運線路中,城鄉客運線路20條,村村通客運線路13條,全市248個行政村客運通達率100%。
靈活服務模式 便利群眾出行
出門就是硬化路,“抬腳”就能上客車,是如今海口鄉鎮交通的真實寫照。
近日,記者在石山鎮鎮政府附近的一處候車亭外看見,數輛客運班線車整齊停放。這里是“石山鎮—秀英港”線路的起始站,途經施茶村委會、嶺西村委會、北鋪村委會等,乘客們在一旁休憩等候,快到發車時間,司機招呼大家拿好行李物品,準備上車。
“現在我們出行非常方便,在這里乘坐客運班線車可以直達市區,單程5元,對于‘無車族’來說,便捷又優惠。”乘客陳連枚家住石山鎮墟上,從她家步行到候車亭需10來分鐘,她經常搭乘班線車往返市區和鄉鎮。“這條線路的乘客大多是老人和學生。”司機王統告訴記者,他駕車行駛該線路已超過10年,早些年,農村公路路面不平、路途顛簸,乘客坐車沒什么舒適感;但近年來,大部分坑洼路面都已經修復平整,路況越來越好,行駛在路上不僅安全舒適,沿途風光也為這趟行程添彩不少。
記者注意到,鄉鎮候車亭類似于市區的公交站點,配有候車椅、站牌等。在候車亭一側,還立著一塊“村村通客運”的牌子。據介紹,海南高速公路旅游運輸有限公司于2019年投放的新能源微客車通過“班線客運+村村通”的運營模式,讓海口248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客車”,有效暢通了農村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班線客運車是中巴,能容納約35人,但由于一些村里道路較窄,無法滿足通行條件,因此我們根據道路及客流情況,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投放‘村村通’微客車,群眾也可以電話預約出行,服務模式更加多元靈活。”海南高速公路旅游運輸有限公司經營部負責人徐晉彪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運營著全市一半以上的班線客運車和“村村通”客車,兩者相結合的模式不僅讓群眾出行更加方便,也幫助企業節省了運營成本。
秀英區石山鎮,農村客運班車車暢行在鄉間公路上。記者 康登淋 攝
拓展服務功能 暢通貨運物流
在瓊山區三門坡鎮客貨郵融合綜合服務站內,“村村通”客運司機洪輔健從郵政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包裹,這些包裹將搭乘“順風車”,被送往村里的郵政便民服務站或代收點。
隨著農村客運覆蓋面的不斷擴大,我市積極轉型升級,在滿足基本服務功能的前提下,拓展代運郵件快件功能,推動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既便利了群眾出行,又打通貨運物流“最后一公里”。“近年來,海口立足農村出行、貨運物流、郵政快遞等運輸需求,分類梯次推進海口各鄉鎮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徐晉彪介紹,以往,由于村莊點位分散、路途較遠等問題,村民寄收包裹很不方便;如今依托‘村村通’車輛的運營路線和富余運力,更多村民享受到了在家門口就能寄收包裹的服務。
“‘村村通’車輛網絡覆蓋廣、通達深,我市通過構建‘貨運物流市縣中轉、快遞企業鎮級分撥、客運企業村級配送’三級快遞運輸服務體系,讓快遞‘搭’順風車進鄉村,進一步降低運輸成本,暢通鄉村物流運輸。”海口市道路運輸管理處客運科科長袁繪輝介紹,海口目前開通了三門坡鎮至文蛟村、美城村、樂來村等6條線路的快遞進村配送業務,下一步將根據實際情況,向全市鄉村推廣發展“客貨郵”融合模式,構建完善“一點多能、一網多用”的農村運輸發展新模式,進一步激發農村消費潛力和活力。
交郵融合推動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是交通運輸服務支撐鄉村振興的新路徑,也是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一項舉措。“海口將繼續有序推動城市公交線路向鄉村延伸,以及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多措并舉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讓農村客運‘開得通、留得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出行需要。”袁繪輝表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