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許多愛美人士為了佩戴漂亮的耳飾,會選擇打耳洞,即在耳垂的特定部位生成一個可佩戴耳飾的永久性孔隙。很多人覺得打耳洞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到街邊的飾品店或者美容院,甚至自己購買“耳槍”,輕松就能搞定。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打耳洞實屬醫美 消費之前看好有無“三證”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23-10-15 09:24

    2ef92702a9f4237f3bb2dc33ef13abdf_1129916892_16973254432761n.jpg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許多愛美人士為了佩戴漂亮的耳飾,會選擇打耳洞,即在耳垂的特定部位生成一個可佩戴耳飾的永久性孔隙。很多人覺得打耳洞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到街邊的飾品店或者美容院,甚至自己購買“耳槍”,輕松就能搞定。

    然而,看似操作便捷的打耳洞,其實是一項醫療美容項目,遠沒有想得這么簡單。打耳洞需要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對器械和身體部位的消毒等操作要求很高,操作不規范易造成耳部感染發炎等人體傷害。

    近年來,“顏值經濟”不斷升溫,醫療美容市場快速發展,然而相關問題也日益凸顯。多地檢察機關切實履行檢察公益訴訟職責,就非法開展打耳洞等醫療美容項目并發布醫療廣告等違法行為,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書,依法督促協同履職。

    甄別美容類型警惕非法從業

    “在耳垂選好位置后,用綠豆反復按壓,將選中位置耳垂壓薄,用針串好香油浸泡過的棉線,刺穿耳垂把香油線留在耳垂里,長好了耳洞也就打好了。”

    家住河北省石家莊市的小李去年順利考上大學,愛美的她想在開學前打好耳洞,奶奶聽說后告訴了她這個打耳洞的“土方法”。“總覺得‘土方法’不靠譜,后來在商場里的一家美甲店打了耳洞,打完才發現,其實和‘土方法’本質上也沒啥區別。”小李說。

    “打完耳洞后耳垂有點紅腫,當時美甲店說是正常現象,屬于個人體質問題。”小李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她與同學談及這次打耳洞的經歷才知道,美甲店給她打耳洞用的器械就是網上賣的“耳槍”。

    記者在某網購平臺搜索發現,宣稱“安全易用、防過敏、防發炎”的各類“耳槍”“穿耳器”,可以多次使用的一般幾十元,一次性的只有幾元錢。多家網店明確標示,購買“耳槍”可以附贈印有“專業打耳洞”的廣告貼紙。

    小李記得,她在咨詢過程中曾明確提出對打耳洞是否安全衛生的擔憂,美甲店工作人員信誓旦旦地說,美甲、打耳洞屬于“生活美容”,沒有任何安全風險,只有和整形相關的“動刀、動手術”的“醫療美容”才有風險,讓她不要有任何擔心。

    事實上,打耳洞屬于醫療美容,而醫療美容的本質是醫療,不是美容。

    據了解,生活美容是指運用化妝品、保健品和非醫療器械等非醫療性手段,對人體所進行的皮膚、毛發的護理、按摩等帶有保養或保健型的非侵入性的美容護理;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

    生活美容機構取得《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即可開展經營活動,醫療美容機構則必須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后方可開展執業活動。因此,如果美容機構沒有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就從事打耳洞、激光脫毛等項目,屬于違法行為。

    此前,“00后女生打耳洞致顱內感染”一事曾引發社會關注。山東濟南一名18歲女生在商場打耳洞后耳部感染,反復發炎紅腫,幾天后高熱被送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她的肝腎功能均受到損害,并伴有顱內感染。本來只是一個小小的愛美之舉,卻帶來了生命危險。

    履行檢察職責規范醫美市場

    美容服務中,凡要破皮、侵入人體的技術操作,均屬于醫療美容領域。相關操作是否規范,使用的醫療器械是否安全,這些直接關系著消費者的人身安全。

    “市場上有很多宣稱‘無菌穿耳’‘安全穿耳’的服務項目,但在沒有相關資質就從事打耳洞的美容機構,衛生安全根本沒有保障。”石家莊市長安區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副主任時保喆介紹,如果打耳洞操作不規范,易造成耳部感染發炎,可能造成疤痕疙瘩、耳郭軟組織壞死、耳郭變形,有的甚至可能造成艾滋病、乙肝、梅毒等病毒感染,危害人體健康。

    前不久,為規范和促進醫療美容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長安區檢察院第四檢察部指派人員開展暗訪調查,排查了轄區內商業街區等117家飾品店、美甲店、美容院、理發店,發現部分店面存在向顧客提供穿耳孔術等醫療美容服務的現象,以及醫療器具未經消毒等問題,依法固定了相關證據。

    “經查,這些門店并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資質,根據《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規定,穿耳孔術屬于美容外科一級項目,應當在設有醫療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一級綜合醫院和門診部,或者設有醫療美容科的診所進行。”針對發現的問題,長安區檢察院向衛生監管部門通報了調查情況。

    同時,長安區檢察院向負有監管職責的行政機關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書,要求衛生監管部門全面排查整改,依法對涉案美甲店、飾品店、美容院非法提供醫療美容服務的行為進行查處,加強對轄區內醫療美容服務行為經營不規范等問題的監管措施。

    接到檢察建議書后,石家莊市長安區相關行政執法部門表示,將根據檢察建議書的內容,成立專項調查小組,查處有關店鋪非法開展醫療美容項目和非法發布醫療廣告的違法行為,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還將加大宣傳醫療美容相關法律法規和科普力度。

    時保喆表示,檢察機關將持續跟進,強化與行政執法部門銜接配合、協同履職,督促健全完善執法監管機制,合力整頓規范醫療服務市場秩序。

    提高健康意識重視風險防范

    盡管國家早就出臺了《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等法律法規,但在違法成本低和監管力度不夠的情況下,醫美市場亂象仍然時有出現。相對于整形手術等項目,消費者對打耳洞、激光脫毛等項目的醫療屬性認識不夠、警惕不高。

    4月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6件檢察機關依法懲治醫療美容領域違法犯罪典型案例。案例集中披露了醫療美容領域的主要犯罪方式,揭示了消費者選擇醫療美容的常見風險隱患,警示消費者理性選擇醫療美容服務。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9月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涉醫療美容犯罪案件89件306人,提起公訴129件381人;共立案辦理該領域公益訴訟案件838件;向行政機關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465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含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4件,其中15件提出懲罰性賠償訴訟請求。

    “在普法宣傳上,既要引導相關市場主體樹立守法經營意識,自覺規范經營行為;又要讓廣大消費者能夠區分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做好甄別,防范風險。”時保喆說。

    時保喆提醒,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有必要遵循“安全第一、美麗第二”的理念,愛美人士接受醫療美容一定要到正規機構,除了機構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外,選擇美容整形醫生時,還要注意看“三證”,即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證及醫療美容主診醫生證,切莫因輕信廣告宣傳而草率作出決定,以防損害自身健康權益。同時,也要保留好就診記錄、付費憑證、合同協議等材料,以備發生糾紛或醫療事故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來源:法治日報] [作者:周宵鵬] [編輯:云夢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