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點擊查看。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明代海南鄉賢王弘誨 弘文興學 誨人不倦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23-02-18 08:55

    定安縣雷鳴鎮龍梅村王弘誨故居的“八角殿”。

    新編定安龍梅《王氏族譜》里的王弘誨畫像。

    王弘誨故鄉龍梅村的雙面石牌坊——“解元坊”(背面為“太史坊”三字),明代萬歷二年所立。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秋季某日,臨高知縣楊址帶著數百名儒生坐船渡海,趕往雷州,準備參加一年一度的歲試,不料船至中流遇到狂風巨浪,船上人員連同縣令在內全部葬身瓊州海峽。

    此事后來經一位海南人上報萬歷皇帝后,朝野上下一片嘩然;此后,經朝廷批準,瓊州學子不必再渡海北上考試,而是就在島內的府城應試。上呈奏疏的人名叫王弘誨,明代進士,曾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定安縣雷鳴鎮龍梅村人。這就是熟悉海南文史的人津津樂道的“奏考回瓊”的歷史故事。

    王弘誨心系家鄉海南,為海南的文化教育殫精竭慮,出謀出力,除了“奏考回瓊”,還有很多實事。

    “奏考回瓊”造福瓊州學子

    所謂“奏考回瓊”,是海南民間的一種說法,查閱王弘誨的主要詩文集《天池草》可知,萬歷四年(1576年),鑒于管轄海南儒生的“督學”設在廣東雷州,每年渡海趕考的瓊州學子數千人,遠涉鯨波,十分不便,當時在翰林院任“檢討”的王弘誨特向皇帝上了《擬改海南兵備道兼提學道疏》。

    疏中寫到了海南儒生趕考之苦:“貧寒士子,擔簦之苦已不待言。乃其渡海,率皆蜑航賈舶,帆檣不飾,樓櫓不堅,卒遇風濤,全舟而沒者,往往有之。”更甚的是,“邇來加以海寇出沒,歲無寧時。每大比年,揚揚海上,儒生半渡,盡被其擄,貧者隕首而無還,富者傾家而取贖。其幸無事者,皆出一生于萬死耳。言之可為痛心。”

    然而,對于海南學子的這些困難,“督學憲臣”大多毫不知情,只顧限期開考,儒生們為了按時赴考,常常不顧一切冒險渡海,以致“所傷甚多”。臨高知縣楊址等人葬身海峽之事便是其中一例。

    縱觀全文,王弘誨的這篇奏疏不足千字,但絕大多數的文字都用來敘述海南儒生歷年趕考所遭受的艱難險阻,語氣平和,但情意懇切,讀來讓人動容。

    所幸王弘誨的拳拳之心打動了萬歷皇帝朱翊鈞,自此海南學子得以就地參加歲試或科試,競爭監生或貢生的功名。海南大學周偉民教授認為,王弘誨一生當中做了很多有益于家鄉海南的事,“奏考回瓊”之舉,對發展海南的教育事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建議朝廷將海南原有專管分巡分守軍事的監察區職能,改為兼管教育考試的提學職能,歲試和科試不必渡海到雷州應試(選拔舉人的鄉試仍需到省城廣州),王弘誨還是第一人。

    當時的瓊州百姓為了紀念王弘誨“奏考回瓊”的業績,在他生前便于定安縣城為他修建了一座生祠,該祠的舊址在今定安縣衛生院,20世紀60年代才被拆除。

    十三次向皇帝辭官還鄉

    王弘誨,字紹傳,號忠銘,因此人稱“忠銘先生”。然而,這樣一位晚明的風流人物,清朝編修的《明史》中并沒有他的傳略,倒是一部叫作《列卿記》(作者為雷禮)的書里簡單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跡。

    王弘誨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出生在定安,幼時聰穎過人,5歲時便入私塾讀書,相傳他9歲就參加童子試,過目成誦,遍通經史。嘉靖四十年(1561年),年僅19歲的王弘誨便考取鄉試第一名——“解元”,如今在定安縣城古城墻西側有座“解元”坊,正是當年官方為旌表他而修建的。

    鄉試之后,王弘誨于次年春天赴金陵(即南京)參加會試,不料父親王允升病重,他聞訊只得回鄉照顧父親。父親去世后,王弘誨在家守孝3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考中進士,時年23歲。

    在王弘誨故居左前方,有一座高大莊嚴的雙面石牌坊——“解元坊”和“太史坊”,是后世官員為王弘誨所立,牌坊的石柱上刻有一副行書對聯,上聯為“石柱擎天秀毓南溟開五指”,下聯是“瑤臺貫斗光搖北極應三臺”,相傳為王弘誨的門生、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的筆跡。

    王弘誨剛正不阿,不畏權貴。

    就在王弘誨初入仕途的時候,他所景仰的同鄉海瑞因直諫拂逆嘉靖皇帝而下獄,王弘誨不怕受牽連,每天早晚都去死牢探監,用藥調護受過“廷杖”之刑的海瑞。1587年,海瑞在南京病故后,王弘誨率先撰寫《海忠介公傳》,對海瑞的為人極其贊賞和敬仰。

    據明代區大倫撰寫的《贈太子少保南京禮部尚書忠銘王先生傳》記載,當時的首輔大臣(相當于宰相)張居正十分專權,王弘誨便寫了《火樹篇》和《春雪歌》來諷刺他,遭到張居正的打擊和壓制達14年之久,直到萬歷十年(1582年),他才得以重返政壇,并先后擔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部侍郎、禮部右侍郎等職。萬歷十七年(1589年),王弘誨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走到他的政治巔峰期。

    從政時,忠君、愛國、恤民的王弘誨多次上書萬歷皇帝,如《請建儲公疏》《請朝講公疏》《請召對豫教疏》《慎重詔令疏》《禮部題禁風俗奢靡事宜》等奏疏。當時人稱,王弘誨能恪守臣節,正氣凜然有古時大臣的風骨。

    據《忠銘公年譜》記述,大約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或稍后,花甲之年的王弘誨曾先后13次上書告病還鄉,方才得到萬歷皇帝的“恩準”。

    為海南文運勠力奔走

    王弘誨早在致仕前,對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已經很上心。

    萬歷甲午年(1594年),江西廬陵(今吉安)人氏賀沚上任文昌知縣,第二年就與文昌士紳一起在縣城西北面的玉陽山腳下創建玉陽書院,第三年落成。王弘誨、許子偉等名士應邀撰聯多副祝賀。王弘誨寫下:“道貫審畿、舜跖兩端宜早辨,學求先覺、圣狂一念慎初分。”

    玉陽書院建成后,確立了講會制度,重在講學,允許不同學派講學,具有初代書院的教學特點,是一家典型的“講會式”書院,與注重日課、月考的“考課式”書院截然不同。于是,玉陽書院吸引了瓊州各地著名學者百里赴講,士人學子更是趨之若鶩。1596年九月,王弘誨受邀前去主持講學時,主張“崇實修,黜虛談”,講學之余,對玉陽會友講了6條“會語”,相當于立下了講學、求學、為人、處世的規矩:“學者且講工夫莫講本體,且立名節莫立門戶,且求自信莫求人信;學者須先立定,必為圣賢之志;德業、舉業原自合一;格物,即諸說皆可相通,猶云知之所至,行亦至焉;學道者如登山,然開眼見山非不了了;君子之道只闇然,日章盡之彼;大學問。”

    王弘誨致仕還鄉后,對海南的教育事業更是不遺余力。

    他于萬歷三十年(1602年)捐資,在定安縣城創建了“尚友書院”,遺址在今天定安中學校園內的三棵枇杷樹處,但建筑痕跡已然不存。據定安民間口耳相傳,尚友書院啟用后,王弘誨還經常在書院講學。此外,王弘誨每年還出資贊助書院的日常費用,被傳為佳話。

    據宣統《定安縣志》記載,創立尚友書院后,“重實踐力行,生平不作空談無益之言”的王弘誨專門撰寫了《尚友書院約言》,勉勵儒生們勤于躬行,主張“德業學業,合而為一”。

    在龍梅村的永濟橋畔,他還修建一座龍門塔,在其中設藏經庫,寄望故鄉多出讀書人,能夠“魚躍龍門”。王弘誨《登龍門塔分得龍門高深四韻》組詩中的兩句“從此遐荒開泰運,滿江風雨化魚龍”,正是他拳拳之心的真實表露。

    此外,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上任不久的瓊州知府涂文奎,曾重建瓊州府城的鼓樓(又稱譙樓、文明樓)。遺憾的是,不到10年,鼓樓便在1605年的瓊北大地震中,轟然倒地,此后并未馬上重建。直到1615年,王弘誨向瓊州府尹建議重修鼓樓,且應當恢復之前的形制。時任瓊州知府謝繼科便著手重建鼓樓,但他在這一年死于任上,此后具體事宜由推官傅作霖接手操辦。

    兩年后,王弘誨在龍梅村去世,享年76歲。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陳耿] [編輯:李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