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北京市民龐先生遇到了一件怪事——他和妻子來到一家影院觀影,線上購票價格為每張99元,現場出票后他發現票面價格僅為每張50元。媒體調查發現,觀影實際支出高于票面價格的情況較為普遍,除票面價格外,有的電影票上還會有服務費、影廳服務費等費用。(來源:法治日報)
兔年新春,電影市場迎來了強勢的復蘇,伴隨著票房收入的高漲,票價的話題也引發網友熱議,在個別城市存在線上票價和大屏幕標注標價不一致的情況。
業內人士表示,電影票價并不在發改委相關《定價目錄》的范圍內,屬于市場定價范疇。一般先由制片方或發行方與影院商議定價,通過協議達成最低發行價。按照協議,影院不能以低于最低發行價售票。各個影院根據運營成本、觀影人次、票房走勢、周邊競爭影院票價等市場因素“按需定價”。
實際上,電影票價因為時段的不同,電影院所處位置、設施條件的不同,導致價位上有所差異,這也在情理之中。但線上一個價、線下一個價,票面一個價、實售一個價,這種做法無疑對消費者是一種戲弄。
明碼標價是經營者的剛性義務,也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必要手段。根據價格法規定,經營者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標明的費用。不少電影院在售票時,未標明電影價格、影廳服務費等信息,或者只粗略標注了電影價格、影廳服務費等費用,但未準確詳細標注各分項費用信息,或者各分項費用之和與實付總價格不符。這些做法違背了明碼標價要求,涉嫌違規收費、亂收費,屬于價外加價,構成了價格欺詐,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等權益,也涉嫌違反《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
影院作為市場主體,確有自主定價權,這個自主定價權益應獲得社會的尊重和理解,但自主定價權不可“任性”使用的。在具體經營服務標價中,經營者銷售什么價,就應該標示什么價。只有如此,經營者才能不看人下菜碟,才能做到公平交易,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實現明碼標價維護市場公平秩序的目的。
在最新出爐的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中,觀眾對2023年春節檔滿意度得分87.1分,同比增長1.8分,為2015年開始調查以來春節檔期最高分。與往年同期相比,2023年春節檔影片類型多元、創作專業特征凸顯,這也證明了我國電影工作者的創作能力和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電影業界一定要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局面,進一步增強自律意識和誠信意識,規范營銷行為,整改不合理設置收取影廳服務費等收費行為,不讓電影票價成為“注水價”“糊涂價”,不給消費者添堵,不給電影市場秩序添亂。監管部門也應推動相關監管規則、行業規則進一步完善,劃清收費底線和邊界,并督導電影院等主體嚴格履行收費公示、明碼標價義務,保護電影市場健康有序發展。(黃嘉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