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三卿村的火山石屋。李英挺 攝
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馮塘村。記者 封爍 攝
本月初,我省首個傳統村落保護地方性法規《海口市傳統村落保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經過兩年多的醞釀,開始落地施行。這意味著以后海口傳統村落的古建筑、老物件等將受到法律保護,誰隨意破壞,就是違法。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海口有上丹村、三卿村、包道村等15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莊先后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些村落大都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是散落在鄉野的文化明珠。隨著《規定》的施行,海口傳統村落保護將進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
溯源傳統村落
村莊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聚落形態,其形成直接受到區域發展水平的影響。目前,海口是我省國家級傳統村落數量最多的市縣,這與海口地區發展起步早、長期為瓊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密切相關。
南渡江是海南島最大的河流,其流經海口南部、東部后奔騰入海,造就了廣袤的沖積平原和肥沃的土地。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珠崖、儋耳二郡,正式將海南納入中央版圖,珠崖郡治就位于海口南部靠近南渡江的區域(具體位置有多種說法)。海口的傳統村落東譚村就位于這一帶,該村有珠崖神廟、古井、古牌坊,早在2013年就被認定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
人口遷徙和官員落籍,是海口傳統村落發展的又一原因。《海南省志》提及“(海南)漢族居民多為閩粵等地移民,主要分布在海南島的北部及四周沿海地區”。宋明兩代,大量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人口遷居海口、文昌等瓊島東北部地區,促進了當地村鎮的發展。尤其是距離瓊州治(古時瓊山縣府城)不遠的羊山地區,成為許多在瓊落籍官員的“第二故鄉”。據專家統計,僅唐宋二代,從內地遷居羊山地區的官員就有20多位。這些落籍官員大多重視教育,樂于興辦私塾、義學、書院等,增添了相關村落的文化底蘊。加之羊山地區遍地石頭,道路崎嶇,外人進去難于行走,避免了許多侵擾,村民用火山石蓋的屋舍經久耐用,容易保存下來,因而這一帶的傳統村落也比較多。海口秀英區的美社村便是其中的代表,千百年來,該村村民就地取材,用火山石建造了石屋、炮樓、祠堂等,讓世人看到了一個特色鮮明的火山村落。
海口還有多個充滿“僑”味的傳統村落。從宋代肇始至明清盛行,海南人下南洋的步伐幾乎從未停下。華僑帶回了財富和南洋文化,不少人衣錦還鄉在老家蓋起了南洋風格的建筑,為村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行走在海口美蘭區的林市村、美篆村、羅梧村,我們仍能感受到“去番者”敢闖敢拼的勇氣和對家鄉不變的眷戀。
令人扼腕的失去
海口有許多傳統村落韻味十足,保護開發得較好,例如美社村、馮塘村等,但也有一些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落因保護開發工作相對滯后,風貌遭到了一定的破壞。
“海口傳統村落千姿百態,文化遺存豐富。”海南文史專家蒙樂生認為,傳統村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許多瓊島歷史發展留下的痕跡。讓他惋惜的是,隨著時光流逝,一些村莊為了片面追求發展,丟掉了部分寶貴的文化遺存,導致古村不“古”。
比如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海口上丹村。上丹村又稱攀丹村,曾被列為海南四大文化名村。攀丹唐氏是書香門第,宋元明清出了許多人才,僅明代就出了六位進士,其中兩對是父子進士,令人稱絕。隨著城市發展,現在上丹村已經成為城中村,舊式民居較為少見,取而代之的是村民建的一棟棟鋼筋混凝土建筑。
“上丹村位于主城區內,原來有很多人文古跡,如古牌坊,唐震、唐胄故居,青云橋等,目前大多已毀。”村民唐南雄說,現在上丹村只有一口由唐胄鑿挖并題名的竹根泉井年代較為久遠。
距上丹村幾公里的金花村(古時名為下田村),是丘濬、海瑞等海南名士的故里。除了海瑞故居、丘濬故居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該村目前鋼筋混凝土樓房密布,傳統村落的風貌特征不明顯。
對于這種現狀,海口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林明盛坦言,受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力度不夠、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村民保護意識淡薄、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等多重因素影響,海口部分傳統村落歷史風貌遭到破壞、文化內涵日益消亡、空心化趨勢嚴重。因此,有必要通過地方立法,守護鄉土文化之根,實現海口傳統村落活態傳承。
被寄予厚望的法規
整體而言,《規定》的施行無疑將是一次改變海口傳統村落“命運”的轉機。
“法規施行后,相關部門會更加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文化站原站長、演豐鎮林市村村民黃奕芳說,實際上《規定》的出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2020年下半年海口市相關部門就召開調研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研究制定相關保護措施。在實地調研環節,與會人員現場了解傳統村落保護存在的問題,聽取鎮村干部、房屋產權人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意見和建議。
黃奕芳認為,只要有法可依,傳統村落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此,近兩年他重新梳理村史,組織人員拍照,形成圖文材料上交,最終讓林市村出現在傳統村落名單上。
《規定》主要明確了納入保護的傳統村落范圍、傳統村落保護的基本原則、傳統村落保護工作職責、保護發展規劃、傳統建筑的維護和修繕、法律責任等方面內容。
如傳統村落所在區的住建部門,要從傳統村落名錄公布之日起一年內,組織編制單個村落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明確在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進行新建、擴建、改建、重建和修繕等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要求。同時要活化發展傳統村落文化,使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支持傳統技藝人才在傳統村落內開展授徒、傳藝、展示、巡演、節慶等活動,引導傳統村落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文化創意、民宿等產業;扶持有條件的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旅游,推動旅游景區建設與傳統村落旅游開發有機銜接。
在蒙樂生看來,《規定》施行后的關鍵是落實,明確工作責任。他提出,可以按照“一村一檔”的模式,制作動態數字化傳統村落保護檔案,由鎮政府及村“兩委”加強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定期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情況進行檢查評估。
海口中國傳統村落名單
海口秀英區
三卿村
美社村
美孝村
馮塘村
海口瓊山區
上丹村
昌文湖村
蓮塘村
包道村
海口龍華區
文山村
東譚村
海口美蘭區
邁德村(桂林洋開發區)
道郡村
林市村
羅梧村
美篆村
文字整理/羅安明 制圖/陳海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