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瓊山區創新農光互補模式發展蚯蚓養殖業
“串”起生態養殖鏈 “鉆”出鄉村振興路
6月3日上午,烈日當頭照,瓊山區甲子鎮紅嶺村委會天長湖熱作場一帶規模整齊明亮的大棚格外亮眼。走進大棚,一排排光伏板下的一壟壟蚯蚓床整齊劃一,數名工人拿著鐵鍬正在忙碌作業。泥土里的小小蚯蚓是農戶們的“寶貝”,它們產生的糞便能做有機肥,蚯蚓活體還可以做釣魚餌料、中藥,以及液態肥料等,經濟價值非常高。當前,當地通過企業帶動示范養殖蚯蚓,“串”起生態循環養殖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力量。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變廢為寶
“你看,我們利用廢棄的秸稈、荔枝桿、腐爛的菜葉、水果等,通過無害化處理,與城鎮污泥等混合,加入生物制劑,在這里養殖蚯蚓,蚯蚓產生糞便,形成有機肥,可以供應旁邊的常年蔬菜種植基地,他們的一些爛菜葉子又可以拿過來給蚯蚓,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海南晟延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部分解決了農村污染物問題,也有效地改良了部分土壤酸化和硬化問題。
該項目2021年3月開始立項建設,計劃投資8000萬元,目前已投入2100萬元。記者在現場看到,養殖蚯蚓的大棚頂上有三層膜,包括生物膜、水蒸氣膜和光伏電板,該項目是環保項目,地底下還做了防滲透措施,符合環評標準。
據介紹,目前投入使用的一號廠房有46畝左右,經過權威部門鑒定,現在所產生的蚯蚓糞便適用于耕地、田園、牧草地等,用于種植業效果顯著;將來,蚯蚓還可用以制作每噸價格約10萬-15萬元的液態肥,另外含有的蚯激酶還可應用到醫藥領域。
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增收
“目前,紅嶺村委會的文宿村、大塘村等附近村莊有20多個勞動力在這里就業,公司購買五險一金,他們除了拿到每個月的工資外,年底還有分紅。”甲子鎮經濟發展辦主任陳明儒告訴記者,企業進來之后,通過蚯蚓養殖產業,帶動了村民就近打工就業,讓村民有了穩定的收入,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發展。海口市菜籃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蚯蚓養殖項目的落地,不但可以形成產業互補、農光互補,還能解決新能源空間利用問題,提升土地利用價值,形成閉環經濟。
“我們的目標是田園變花園,產區變景區”。海南晟延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農光互補模式是一套可持續發展的負碳循環農業模式,以“項目公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的協同發展模式,解決甲子鎮農戶就業與增收。該項目未來計劃建設世界蚯蚓全產業鏈產學研示范基地、中藥種植及加工廠、鄉村振興生態循環農業項目科研及生產示范基地、農業教育及鄉村文旅,解決100-200人就業問題,增加產業稅收500萬元以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