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建議積極發揮政府、企業、公益組織作用,助力勞動力就業增收
加大技能培訓力度 打造種養就業基地
在五指山市五腳豬肉粽技術培訓班上,當地群眾學習制粽。記者 李天平 攝
“城鎮就業每年新增15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擴大本地農民到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務工規模”“完成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0萬人次以上”“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就業”……
穩就業、增收入是和廣大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大事。在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21年就業保障工作作出具體部署,引發代表、委員熱議。大家認為,應該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等各方力量,助力勞動力就業增收。
省人大代表、海口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部長張萍,曾任海口市瓊山區舊州鎮雅秀村駐村第一書記。“當時村里的10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有104戶302人,占了絕大多數。于是,我們聯系市、區的人社部門到村里開展泥瓦工、農用機械駕駛、餐飲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同時,村“兩委”干部也積極幫貧困戶進行崗位對接,幫助許多村民在建筑工地、餐飲店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帶動全家成功脫貧。”張萍介紹,現在,雅秀村全村沒有“零就業”家庭。
基于多年的人力資源工作經驗,省政協委員、海南天涯人力資源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羊學裘說,現在很多省內的富余勞動力,由于工作節奏、飲食習慣等主客觀因素,不愿意到省外就業,“我們可以結合海南現狀,打造出更多地域特色的勞務品牌,完善本地就業模式,助力本土富余勞動力就業增收。”
羊學裘建議,要加強技能培訓,從而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勞務品牌,譬如儋州月嫂、定安護工等。“目前儋州月嫂的就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渠道已經基本形成,月嫂能得到滿意的收入,更有就業自豪感。定安護工的品牌正在打造中,也有不錯的就業增收成效。”羊學裘說。
除了加大技能培訓力度,還應該多打造種養就業基地,讓農民實現就近就業。
省政協委員、海南廣陵高科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揚說,南繁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僅陵水8萬畝南繁基地的生產經營,就可創造勞動崗位1萬個,以當地用工報酬水平計算,1個勞動崗位年收入3萬元,從而實現“一人就業帶動全家發展”的目標。
我省可通過加快國家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基地(安馬洋)配套設施服務區建設、扶持南繁科技成果轉化與農民就業增收、把“南繁硅谷”建設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等多種方式,全力推進南繁科研育種服務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帶動農民增產就業增收。
張萍也表示,海口市科學技術協會在各鎮創建了荔枝、龍眼、淮山等多個種植養殖科普示范基地,對周邊農戶普及種植養殖技術。“我們協會一直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困難群眾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大力支持產業發展。還介紹周邊村民到基地打工就業,讓他們在家門口就實現增收致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