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譚齋戲團的部分團員。
近日,海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海口市遵譚鎮村民王云光和吳多平的名字赫然在列,成為海南齋戲的代表性傳承人。
海南齋戲誕生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歷史,曾入選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瓊劇的“老祖母”
“歲時伏臘走村氓,祝厘到處歌且舞”。海南明代進士王弘誨的這句詩清晰地寫明了當年海南祭祀活動的場面。隨著外地劇種逐漸傳入海南,海南的祭祀儀式吸收“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又在其基礎上融合了海南民間故事、歌謠、民間戲曲、音樂、雜技、工藝等藝術元素,逐漸演化為本土齋戲,類似于北方的儺戲,因而民間有“北有儺戲,南有齋戲”一說。
“海南齋戲因為吸收了許多本土的文化精華,至今還保留著海南以前的文化因子。”研習齋戲近40年的王云光說,如今齋戲中還能找到明清時期的傳說故事、劇目、樂曲、雜技、工藝的影子,并對后來文化藝術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瓊劇就是由齋戲演變而來,海口人現在還把看瓊劇說成是‘看齋’,因此,齋戲也被一些專業人士稱作瓊劇的‘老祖母’,是海南民間喜聞樂見的草根藝術,對地方文化影響很深。”
而在海南依然保留且傳承著海南齋戲的地區當中,海口市遵譚鎮是其中的代表,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擁有數家齋戲團。51歲的吳多平就在其中一家工作,該團目前有數十人的齋戲演員隊伍和百余人的八音配樂隊伍,是海南頗負盛名的齋戲團體,2019年曾受邀赴文昌、澄邁、瓊海、萬寧等多個市縣演出,有時甚至還要跨海到省外演出。
因為蘊含著濃厚的地方文化氣息,海南齋戲也是慰藉海外瓊籍華僑遠離故土的思鄉之情的重要形式之一。凡是瓊籍華僑聚居的地方,都建有天后廟、關帝廟、水尾圣娘廟等海南人祭拜的廟。而作為拜廟必不可少的一環,每逢“公期”,廟會都會請齋戲班去演出。在齋戲的一腔一調中,海外游子的思鄉之情得以安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