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海口市專職人民調解員——練就一身硬本領 譜寫調解和諧曲
5月6日,石山鎮施茶村的人民調解員在辦公室門口投放調解糾紛的民謠宣傳冊。記者李天平 攝
他們是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五老人員”(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知識分子、老政法干警),有著不同的稱謂,并在各行業的崗位上作出貢獻;他們也是百姓們口中的“和事佬”,在日常生活中,以“和事佬”這一共同的身份,積極化解各種矛盾糾紛,維護人們安定的生活環境。
今年3月20日,他們還被賦予一個嶄新的名字——專職人民調解員,成為海口市人民調解員隊伍的一員。上崗后,他們用自己的專業和技能,譜寫著一首首悅耳動聽的調解和諧曲。
鄉賢變身調解員 鄰里之間不“糾纏”
“鄉親們都很信任我,有事就打電話給我。”53歲的王建平,是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一名備受尊崇的鄉賢。今年3月,在當地百姓們的推薦下,成為該村唯一一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專職從事人民調解工作。
王建平介紹,從1992年開始,年僅20多歲的他,就開始成為鄰里糾紛的“潤滑劑”。因為處事公正公平,村民之間一旦出現矛盾糾紛,就會打電話給王建平,請他主持公道。多年來,因處理矛盾糾紛較多,王建平已經積累了一套“調解秘籍”。
在王建平看來,矛盾糾紛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雙方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所以,讓雙方當事人“換位思考”,成為王建平開展調解工作的“秘密武器”之一。
同時,王建平積極發動群眾的力量,深入矛盾糾紛現場,通過現場走訪,向知情群眾了解情況,以更加客觀地處理矛盾糾紛。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開展人民調解工作,王建平還充分發揮個人所長,積極與石山鎮的民間文藝愛好者聯系,將人民調解工作與古樸的石山民謠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人民調解工作特色。
退休法官上崗來 有情有理“心結”開
“做好調解工作是一名法官的必備工作能力之一。”今年3月,從法院退休的于立濱,經過招考,成為海南省商業總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專職人民調解員之一。能在退休后繼續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發揮余熱,讓于立濱倍感興奮。
多年來從事法院工作,于立濱對人民調解工作有著深刻感悟,也積累了自己的一套調解方法。
“人民調解工作,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于立濱表示,在調解矛盾糾紛的過程中,人民調解員不僅要有法律知識儲備作為后盾,還要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專業知識作支撐,同時,要還要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深諳群眾的溝通方式,并應具備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知識,才能更好地開展調解工作。
“要想化干戈為玉帛,就要深入了解雙方當事人的心理,抓住要害。”于立濱坦言,從事人民調解工作,首先就要學會耐心傾聽,了解矛盾糾紛雙方的需求。其次,要會溝通,以高超的語言藝術來助推矛盾糾紛化解。
于立濱表示,人民調解工作要面對不同的群體,因此,在矛盾糾紛調解過程中,人民調解員就要格外注重用不同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來進行調解。同時,還要做到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又要講法律。
“要真正做到耐心、細心、熱心。”于立濱表示,只有真正做到“三心”,才能打開矛盾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心結”,有效推動矛盾糾紛化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人民調解“新生代” 學會傾聽化糾紛
1995年出生的何婆姑,是一名財會專業畢業生。今年3月,她以總成績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通過了海口市專職人民調解員招考,成為海南省商業總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一名專職人民調解員。
“跟著老調解員學習調解,才知道他們有多不容易。”入職后,這位90后姑娘,深刻地感受到人民調解員這份職業的艱辛。
為了盡快適應調解工作,何婆姑聽從經驗豐富的調解員建議,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法律、社會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努力“充電”。同時,還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歸納同事們的調解經驗。
“聽懂、理解矛盾雙方的表達很重要。”何婆姑說,在實際工作中,她發現,學會“傾聽”很重要。人民調解員在認真的傾聽中能夠尋找到矛盾的重點,也能夠從雙方的語言中發現一些細節,而那些細節,很可能就是化解矛盾糾紛的關鍵點。
“調解工作很重要。”何婆姑表示,做好人民調解員工作,能減少社會矛盾糾紛,減輕社會管理壓力,提升法院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今后,她將作為人民調解員隊伍的一員,努力化解矛盾糾紛,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
相關鏈接:
海口城西司法所:多元協作 筑牢人民調解“一線堡壘”
海南省商業總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大力推進商事調解專業化
海口市獎勵成績突出的專職人民調解員 一等獎獎勵6000元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