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總工會將機關院內發現的清代露陳墩等8件石刻文物捐贈給圓明園收藏。記者 吳鏑 攝
昨天下午,(北京)市總工會與圓明園管理處簽署文物捐贈協議,將市總工會在搬遷期間發現的8件清代石刻文物,捐贈給圓明園收藏。圓明園表示,他們將在修繕、研究后,適時展出這些文物,讓更多人領略這些文物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機關搬遷發現疑似文物
“去年年底,根據市委市政府安排,市總工會機關向城市副中心整體搬遷,籌備搬遷過程中,我們發現機關院里有兩只石獅子、一套5件石刻桌凳和一個石座,疑似是圓明園的流散文物,我們立即與圓明園管理處溝通聯系。”市總工會機關事務管理處處長郭峰介紹。
去年12月,圓明園管理處邀請市文物局專家現場鑒定。經鑒定,其中8件石刻為清代文物,包含石座1件,石獅2只,露陳墩1件,石繡墩4件,其余4件為仿制品石鼓墩,它們均是園林中的配套陳設,但并非圓明園流散文物。“我們希望它們有更好的保存環境,所以想主動捐贈給專業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請專業機構收藏并開展研究,也希望能讓更多公眾欣賞到這些文物。”郭峰說。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員劉衛東介紹,雖然此次捐贈的文物不屬于圓明園的流散文物范圍,但捐贈的石刻文物風格與圓明園中現存石刻風格近似,與石構建筑、園林環境十分協調,“擺放在圓明園展覽是非常合適的選擇,兩者之間沒有違和感。”
文物可能是清末搬運而來
市總工會搬遷前的辦公地,是東交民巷使館建筑群中的法國兵營舊址。專家推測,這些石刻文物可能是清末外國軍隊從其他王府、莊園搬運過來的。
“這條街上過去有很多外國使館、商會,像日本使館、意大利使館,里頭也有很多石刻。”劉衛東透露,“在北京地區,石刻文物一度不受重視,不法人員通過偷盜、購買得到石刻,再到黑市上販賣。現在,因其存世量稀少,石刻的價值一點兒也不比瓷器、字畫低。”
此次捐贈的文物中,刻有夔龍紋的清代露陳墩頗為引人關注。劉衛東介紹,一般來說,古代青銅器上才有夔龍紋,但在清代,它被雕刻在家具、木雕以及石雕上,成為了一種固定的形式。
劉衛東說,雖然當時外國人把這些文物據為己有,但他們并不清楚這些物件的用處,“現在看,這個露陳墩底兒朝上,反過來了,按理說,大頭兒應該朝下,當時可能拿它當桌面了,又配了四個石繡墩當凳子,但顯然跟它不是一套的。露陳墩上應該擱青銅器或者花盆,組成一件園林小品。”
捐贈文物將向游客展出
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李向陽表示,圓明園遺址公園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文物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研究工作,對于此次捐贈的文物,圓明園將進行妥善保護和進一步研究,了解清代石刻文物文化,并適時面向游客展出。
目前,由不同單位及熱心市民捐贈給圓明園的流散文物有四十余件。越來越多的公眾關注圓明園并積極地參與圓明園的文物保護,提供線索、送回文物,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去年10月,圓明園首次集中展示了自圓明園管理處成立以來回歸的37件重要石質文物,并作為常設展免費對游人開放。
“圓明園流散文物回歸和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圓明園管理處也將繼續推進文物回歸,促進文物保護和利用,努力完善文物保護與展示工作,傳承并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李向陽說。同時,圓明園管理處公布了文物征集電話(010-62543673),希望廣大公眾提供更多圓明園流散文物的線索。
?
?
相關鏈接:
大雁塔旁現“土味”地宮:可算命 展品粗糙非文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