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農業農村部
金秋時節,丹桂飄香。廣東省梅縣區松口鎮力爭提前完成籌備工作,確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順利舉行。松口鎮人大副主席鐘銀生說,全鎮有幾十家店面正在整治提升,弘揚客家文化元素。圍繞生產、生活、生態和美景、美食慶豐收,各地如火如荼。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最多、民族眾多、地域遼闊、農事品類最全,“中國農民豐收節”要辦成最有特色、最有人氣、最為豐富、最有影響的農民節日。
曬豐收的產量——
農業品牌再添競爭力
廣袤的黑土地上,秋風習習,稻浪滾滾,田間一派色彩斑斕的豐收景象。忙活一晌午,黑龍江省五常市杜家鎮的稻農老王提到今年的收成,臉上笑開了花。
“這兩年吶,年年收成都比頭年好!今年收入又能多個幾千塊。你說這每年的種子都是一模一樣的好種子,這大米咋還越出越好了呢?”老王笑著對記者說。每年的好收成離不開老王和老伴兩個人一年間始終如一的辛勤耕耘,然而從去年開始,老王還有一個秘密武器——藏在老王智能手機里的小幫手。“最開始兒子幫我安裝這個軟件的時候我也沒咋注意,誰知道后來可幫了我的大忙。”
今年春天,秧苗剛下地不久,老王惦記著稻苗長勢,每天都下田細心照看著,越看越不對勁。他發現自己的水稻跟其他稻農的相比,總是長不出根須,半浮在水田中,難以扎根。這可急壞了老王一家,正一籌莫展的時候,兒子提醒他試試這個五常市農業局專為稻農設計的APP。就這樣,老王試著往APP上發有問題秧苗的照片,又通過語音的方式描述遇到的難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僅僅半天時間,老王就得到了專家給出的診斷結果和問題防治預案。“再有啥問題咱也不怕了,專家就在咱跟前呢。”對這個改變他傳統觀念的新科技,老王豎起了大拇指。
“說實話,咱這五常大米以前就不愁銷路,但是這些年來,消費者的觀念有了大變化,從一開始的綠色大米到現在每年銷量節節攀升的有機大米,農產品如何做細做精成了大米供銷商首先考慮的問題。”一位在五常市大米供銷合作社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作為我國聞名世界的寒地水稻主產區,五常市是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縣。“五常大米”品牌同時擁有“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產地證明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五項桂冠。在2016年發布的“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單中,五常大米品牌價值639.55億元,位列地標品牌全國第五、大米類全國第一。如何讓大米保質又增量一直是五常市農業部門工作的重點。
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王雪峰表示,為保證五常大米的優良口碑,農業局將繼續引導農民注重施肥技術的應用。在種植前,科研人員將先對土壤進行測土,根據不同稻種生長的習性,對不同水稻的施肥量和施肥種類做了專項的研究。同時,結合當地的氣候、降水等條件,因地制宜,科學施肥。在病蟲防治方面,采取以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辦法,嚴格按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用藥,控制農藥用量,將病蟲損失率控制在最小范圍,從而提高水稻質量。
曬豐收的質量——
職業農民科技興農
廣場上,舞獅隊上下翻騰,鑼鼓喧天,這幾天,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的村民沉浸在喜悅中。作為江蘇的主會場,華西村的活動可謂豐富。吃秋菜、摘秋果、話秋會、賞音樂、觀書畫展,或民俗或現代,樣樣不落。除了本村的村民,活動當日還將邀請一些來自國外的農民以及梁家河村等中西部結對村的干部群眾一起參加。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對農民的尊重與肯定,也是對農民的關心和支持,更是對農民極大的激勵和鼓舞。”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認為,豐收節能激發出農民干事創業的熱情,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起到推動作用。
外人看華西村,像個都市,有發達的工業、現代化的服務設施,但在吳協恩看來,農業才是華西村的根。華西村鼓勵和支持村里的年輕人去搞農業。2015年,華西村從100多名青年人中挑選出7名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大學生,赴日本學習水稻種植技術。學成回村后,村里就建起了都市農業高品質稻米生產基地,7個大學生有了自己的舞臺,用拖拉機平田整地,用物聯網操控灌溉,自主研發平田設備和播種自動上土裝置,自己設計包裝,用電商平臺推廣和銷售產品……在他們的努力下,去年的首屆江蘇優質稻米暨品牌雜糧博覽會上,“華西牌”大米獲得了“江蘇好大米金獎”的榮譽。
“這個大米格外地香!”水稻基地的技術員史宇杰望著即將收獲的稻田,“今年的水稻基地還將擴大,增加的面積將進行混合種養,比如養小龍蝦、鴨、甲魚等。未來還將建立種植模式的‘超市’,對外輸出技術,并提供社會化服務,包括農場管理、育苗、插秧、收割等。”
如今,華西都市農業高品質稻米生產基地正積極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今后三年將通過對現有果園、蔬菜基地、水產基地、林地等進行全面改造提升,串點成線打造“華西田園觀光生態廊道”,帶動“華西民宿”等生態旅游項目的發展。
曬豐收的品位——
特色農業美了鄉村
天蒙蒙亮,浙江省諸暨市趙家鎮榧王村的駱葛亮一家就早早起床,準備蜈蚣梯、鉤子、背簍、籮筐等工具,同時還備著一袋干糧,門外,遠近招呼聲和爽朗的笑聲不時傳來……一年一度的香榧豐收季中,榧王村的每家每戶都如此,每天從榧林晨霧中開始勞作。
駱葛亮一家是典型的三代榧農,父親那代便開始種植香榧,但當時香榧并不值錢,直到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由企業運作,又有政府搭臺助力,香榧價格一路上揚,吸引了外出打工者回鄉創業。駱葛亮一家也回到榧王村,接管父親的香榧樹。每年豐收時節,是他們家最忙碌的時候,每天駱葛亮夫婦上山采摘,最多的一天能摘四五百斤青果,初步預估今年他家的香榧干果達1400斤左右,按往年市場價格估算,年收入在15萬元上下。
駱葛亮家的香榧銷量不用愁。老駱介紹,除了鎮里最大的幾家企業收購外,老駱自己也在吆喝。前幾年老駱同戰友聚會時總會帶自家特產給大家嘗嘗,還每年邀請朋友來家鄉旅游,不僅讓他們品嘗到香榧,更帶大家感受榧鄉的風情風景,形成了一定口碑,每年大家都愿意向他預訂一批。2017年,駱葛亮成功注冊品牌商標,在趙家鎮上開了一家銷售經營店。同時,老駱通過村里的村淘店增設了網絡銷售渠道,現在還通過微信進行銷售。今年,老駱的女兒駱佩嵐成立了公司,與澳門一家食品廠合作,成功研發出三款“西施榧餅”, 今年中秋佳節來臨之前,更是成功研發出了香榧月餅。現在,兩個女兒一個在集鎮上開了一家旅行社,一個開了香榧的食品公司,他們全家圍繞著香榧而生活,簡單而幸福。
(俞燕、范斌參與采寫)
圖片說明:
圖①:8月底,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洞頭鎮甲朵村舉行傳統鬧魚節,一名村民正展示她抓到的活魚。
龍 濤攝
圖②: 近日,河北邯鄲市的千畝晚秋黃梨喜獲豐收,廣平縣平固店鎮南下堡村果農正在采摘。
程學虎攝
圖③: 9月17日,浙江湖州市德清縣阜溪街道郭肇村的農民載歌載舞喜迎“中國農民豐收節”。
謝尚國攝
圖④: 黑龍江省五常市杜家鎮的農民在收割稻子。
劉夢丹攝
版式設計:張芳曼
?
相關鏈接:
文昌雞三亞芒果入選"中國農民豐收節"百個農產品品牌·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