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索新興產業升級發展,加快調整縣域產業結構
陵水產業突圍
“陵水求變”系列報道之二
記者 杜穎 蘇慶明 李艷玫 郭暢 通訊員 陳思國
萬頃碧波映襯著陵水黎族自治縣12公里長的清水灣岸線,這里的霞日、云霧甚至冬景,都在吸引著國內外游客的目光。近日,在亞洲最大的游艇碼頭清水灣游艇碼頭,游艇會總經理林明昆給海南日報記者指向那一片海灣:“陵水游艇產業正在瓊港澳游艇自由行等方面進行探索,這不僅是為陵水一地的發展,更是為整個海南游艇產業體制的突破打頭陣。”
除了清水灣,在椰林鎮、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等地,處處都呈現出陵水縣域產業發展求變的朝氣。依靠房地產業支撐的縣域經濟代表的是陵水的過去,在這片瓊東南黃金海灣以及延展開來的土地上,承載更多的是轉型升級后新產業的未來。
2007年-2017年的10年間,是陵水在“突圍”“摘帽”“轉型”之路上求變的10年。10年間,陵水全縣生產總值由24.3億元增加到149.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1億元增加到45.74億多元。今年上半年,陵水轉換經濟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縣地區生產總值72億元,地方財政預算收入27.9億元,同比增長39.6%。
思謀求變,陵水在調整產業結構中邁出堅實的一步。
更新升級的產業規劃
多年來,在陵水縣域發展中,房地產業貢獻了陵水地區財稅收入八成以上份額。
長期依靠房地產的“一業獨大”,導致產業結構失衡,進而引發憂思:優質土地資源終究會越發稀缺,土地出賣過后的陵水,日后將何以為繼?陵水縣委書記麥正華2015年開始主政陵水,首次基層調研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房地產業之困。麥正華坦言有“四大問題”是彼時急需破解的:房地產占據財政收入高達85%,城鄉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縣域環境面貌不佳,干部作風不振。
產業結構調整,非不立而破。習近平總書記在“4·13”重要講話中要求海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新經濟結構如何立,產業轉型怎么破?陵水縣委、縣政府深入摸底調查,匯總厘清縣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產業優劣勢,按照我省十二個重點產業布局,抓緊機遇,確立陵水縣域優先重點發展的六大產業,即熱帶高效農業、文化旅游產業、醫療健康產業、互聯網產業、海洋產業,以及要實現徹底升級轉型至高端的房地產業。
規劃是產業轉型的先導,陵水開啟新一輪總規編制。6年前,縣城鄉規劃展覽館館長王光敏剛到規劃委時,就體會到了縣規劃編制的滯后:2012年縣域總規使用的還是2004年編制的版本,項目引進來要怎么批復都成了問題。
沒有好的規劃,新產業無法聚集到陵水,好項目又何談能落地扎根?陵水需要有新的規劃引領產業!縣委、縣政府上下達成共識。就如同當年大膽探索推進“三灣整合”一樣,站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陵水需要對總體規劃進行修編。
2015年,中央批準海南成為全國唯一的省域“多規合一”試點省份,大特區再次站在改革創新的潮頭。陵水抓住時機,將城市規劃修編納入“多規合一”體系,同時將國土規劃、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林業規劃、海洋規劃、旅游產業規劃等集中納入“多規合一”,至此,陵水縣域發展在“一張藍圖”下有了新規劃的指引。
采訪中,不少企業界人士對記者感言,陵水在“一張藍圖”下對新產業引進和停滯項目“重生”有了政策層面的精準把握,無不是來自于“多規合一”。有專家指出,在陵水近10年的發展中,“多規合一”是陵水新產業起步非常關鍵的歷史節點,它為陵水提供了城市發展新的總體框架,城市由此被細分為片區式發展,每個片區都各具特色且詳細標明產業布局的指標要求。
除縣城區域外,陵水每個鄉鎮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特色產業。本號大里集中發展鄉村旅游,少數民族風情產業;英州新村著重三灣旅游開發,發展濱海度假產業;光坡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圣女果產業、鄉村旅游等……每個鄉鎮,逐步煥發新的活力。
產業求變的探索之路
清水灣,被人譽為“會唱歌的沙灘”,2017年獲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開車進入景區不到5分鐘,映入眼簾的是清水灣信息產業園,有74家新興企業進駐。與之相鄰的互聯網創業園,入園企業178家,注冊資本逾7億元。旅游景區內的核心地段,成為新興產業的聚集地,包括中科軟、迪信通、海科融通、北斗、南繁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落戶在此。
將優質土地的核心區位讓給新興產業,大力培育新興經濟增長點,這是陵水在深度剖析近10年經濟發展特征,研判宏觀調控政策后,在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中的積極應對。在“三灣整合”后,從2006年開始,陵水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三灣”地產投資拉動,在每年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三灣”土地稅收占了八成以上。房地產稅收收入比例過高結構不合理,要逐步替代且仍要保持收入增長,必須加大對旅游業、信息業等現代服務業,以及傳統農業的扶持培育力度。
按照這一思路,陵水把加快現代設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作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陵水采取的是每個大項目都對應縣四套班子主要領導,有難題直線溝通對接,不走彎路。
8月初記者在黎安地區走訪時看到,曾經一度沉寂的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一個個項目重新復工加快建設。在富力海洋公園項目現場,停車場、酒店服務用房等均已建好;向遠處望去,公園內的大型主題樂園設施相繼就位。富力海洋公園項目有關負責人宋楠坦言,“公園項目的復工和加速推進,就是看到了陵水對項目推進體制調整后的新氣象,讓我們有了更強的信心。”
先行試驗區理順運行機制、與企業完善合同協議、處理遺留問題,麥正華帶隊赴企業總部登門拜會,溝通解決問題;同時在體制內部建立常態化的聯系機制,項目復工后及時了解并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如今,文黎大道延伸段、海風小鎮公建、海風小鎮市政、海洋主題公園等項目陸續追趕進度,并已初具雛形和規模。
2017年,陵水政府投資項目148個,開工113個,開工率達77%。陵水推動國家生態大數據研究院和海南省南海大數據應用研究院落戶,互聯網創業園被評為省級互聯網眾創空間,先行試驗區停滯項目復工并加快進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
轉型路上的現代農業
做精現代農業是陵水近年來持續努力的方向,扶持農民擴大設施大棚種植、發展高端有機農業等是主要手段,力促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在這里,我學到了無土栽培技術,掌握農作物種植哪個階段需要哪些營養液知識。”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務工人員陳邦英感言。此前,他已從一個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民轉變成了一個掌握科學種植、高效培育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陳邦英代表的是當前大批在陵水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農民現狀,從地區板塊上看,“北光坡、南英州”,圣女果、芒果產業基地,以及海南規模最大的潤達現代農業基地等,近年來逐漸成為陵水一張張閃亮的農業王牌。
陵水農業緣何能夠迅速實現轉型升級?在啟動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之前,陵水曾經進行了一番艱苦的探索。
作為農業大縣,北緯18度的陽光賦予了陵水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然而陵水卻一直被一道難題困擾: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跟不上全縣經濟發展速度。數據顯示,陵水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連續多年保持高位增長,而陵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卻一直落后全省平均水平。
如果仍舊依靠傳統家庭經營收入,農民收入增長乏力,農業效益的瓶頸期將永遠無法打破!陵水縣委、縣政府認識到:傳統農業發展乏力,根源在于陵水農業生產大部分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水平較低,難以帶動農民增收;設施農業發展受阻,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要進入競爭激烈的大市場,需要政府再“拉一把”。
陵水面臨的農業問題,也是海南全省面臨的問題。人均耕地面積小,土地碎片化嚴重,導致農民過度消耗土地資源。農業發展有量的積累,更要有質的提升,探索出符合海南實際的現代農業。
海南的現代農業到底是什么樣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沒有現成的模式可照搬照抄。需要一塊試驗田進行探索。這塊試驗田就是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2015年6月開始進入運營階段,示范基地選址在陵水開發建設程度最高、寸土寸金的英州鎮,陵水每年都要從極為寶貴的建設用地變性指標中擠出一部分,優先支持示范基地建設。
以潤達農業示范基地為核心,英州種業小鎮、光坡休閑農業小鎮、椰林南繁小鎮為輻射區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得以興起。截至去年,陵水全縣冬季瓜菜總產量34.6萬噸,實現總產值18.8億元。中荷現代農業示范園項目進入試驗性種植階段;圣女果標準化種植基地面積達到了1.65萬畝,節水抗旱稻種植1350畝,全縣農產品注冊商標達到123個,“陵水圣女果”“陵水檳榔”“陵水黃燈籠”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現代農業的示范和引路,使陵水成為全省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張名片。而今天,陵水在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上的探索仍在繼續,腳步未曾停歇……
?
相關鏈接:
海南“陵水求變”系列報道 破解“房地產依賴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