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展
新華網北京4月30日電(王瑩)最近,首都博物館里的觀眾絡繹不絕,人們被正在舉辦的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展吸引,紛至沓來。來自烏菲齊美術館在內的102組件展品帶來一次藝術盛宴,當觀眾沉醉其中時,或許很少有人會注意到站在展廳角落里的工作人員。在“別人看畫我看人”的背后,他們有哪些心里話?
日復一日 平淡里的“專家”養成記
王達是首都博物館開放與安保部中心區的主管,在別人眼里,他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瓷器小專家,但剛開始,他只是首博展廳里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員。2005年首博新館落成試運行,80后的他大學畢業。首博是他的第一份工作,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一干就是13年。
在外人眼里,博物館的工作平淡無奇,每天在展廳里維護秩序枯燥無趣。這樣的工作,一個年輕小伙是怎么扛過來的?
王達告訴記者,自己剛開始被分配在瓷器展廳工作,也有過迷惘和糾結,“但我們這代80后、90后,不會說天天就混日子,我們有自己的職業追求”。
每天面對各個年代的珍貴瓷器,漸漸的,王達開始對瓷器發生興趣。“我會去研究這些文物展品,工作之余補課,了解這些瓷器背后的知識”。十幾年下來,現在的王達說起瓷器如數家珍,瓷器的制作、斷代、鑒定,他都了然于胸。
圖為首都博物館展廳里的工作人員 新華網王瑩攝
像王達這樣的“專家”養成記,在首博展廳一線工作者身上不算特例。“我們不會像大家看到的那樣,每天就只是站在那里,如果真是那樣,生命太浪費了。我們不少同事都會去鉆研文物,不說別的,最起碼當有公眾問到我們時,我們能給大家一個準確、專業的答案。”
與王達一樣,首都博物館宣教部講解組的宋姍姍也是一干就是十來年。與展廳的工作一樣,講解工作也是日復一日不斷重復。在公眾眼里,講解員就是“一幅畫、一個文物要講成百上千遍”。
當記者問詢“是不是早都崩潰了?”時,宋姍姍卻很淡然。在她看來,這就是她的本職工作,而且充滿樂趣。“雖然我講的文物是同一件,但我們的觀眾每次都不同。針對不同觀眾,我的講解也會在內容、難易上不同。這樣看,我每次的講解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從2005年開館至今,首都博物館的參觀人數早已超過千萬人次。每天面對不同公眾,王達要做的是維護好展區問詢、秩序、環境、公眾服務,宋姍姍則忙活在與公眾的互動體驗項目上。就在記者前去采訪時,她正忙著接待一個學生團的集體參觀,“現在是學生團參觀旺季,我們基本每天都有接待。給孩子們講這些文物背后的知識和故事,我很開心。”公眾的人文藝術素養提升,要從青年一代抓起,這一點,王達和宋姍姍都認同。
從無意識到有準備 公眾變了博物館也得變
作為開放區的主管,王達每天都要與同事負責好展區周圍的所有公眾服務。在他的印象里,這些年觀眾看展發生了很多變化。“以前很多人都是無目的,多數時候走馬觀花看一圈就走了。現在,很多人在來看展之前已經做好功課,他們帶著問題,帶著目的甚至專業知識來看展。”
這樣的變化從一個小小的咨詢臺就能體現。據王達回憶,以前觀眾來咨詢臺更多問的是洗手間在哪兒、餐飲區在哪兒,現在更多聚焦在展覽本身的信息問詢。在記者采訪時,不少公眾前來觀看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展,其中一位小伙兒格外引人注目。他駐足在畫家提香的作品《男子肖像》前,認真觀看并在小本子上臨摹描畫。
小伙兒是一個大學生,學的公共管理專業,“上過一門藝術通識課,從此對畫特別感興趣。”據他說,自己平時會留意各大展訊,也經常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展。“得知首博要展文藝復興時期的畫,我特興奮。提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畫家,以前只能在畫冊上看到他的畫,現在能看到真跡,太爽了。”
圖為首都博物館大廳內的互動體驗區 新華網王瑩攝
其實,變化遠不止這些。“以前可能會有人在展廳里喧嘩、用閃光燈拍照,現在這種現象少了很多;以前不少觀眾進入博物館后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如何看展,四處亂竄,現在基本進來后都會按照流程和秩序。現在的觀眾,懂得了如何在博物館看展。”這些變化,被王達他們稱為“參觀禮儀”的變化。
變化是怎么發生的?在宋姍姍看來,有全社會文明素養的提升,也有博物館氛圍的不斷感染。公眾變了,博物館也得變。據王達介紹,首博每年都會發放公眾滿意度調查,根據大家的建議改善提高。“有一年觀眾給我們留言說雨天應該有雨具,我們就盡快添置了。”
數字博物館也是這幾年首博持續推進的大事。在一樓展廳,記者看到不少觀眾在多臺體驗機前,正在感受換裝的樂趣。“這是配合正在進行的西藏歷史文化展,大家站在機器前可以互動體驗換裝,很好玩。”志愿者說。
13年來第一次休假 堅守背后是淡泊是知足
在很多人眼里,博物館的工作是輕松的,慢節奏的,或許沒人會想到,從2005年入職到今年,王達還沒有休過節假日。“前幾天想了想,今年我是第一次休假。”
與很多職業不同,博物館除了正常的閉館日外,全年無休。在別人放假休閑時,正是博物館最忙碌的日子。“大家放假才有時間來看展,我們肯定得開著館。”在王達看來,博物館如果關著門,那就跟一個文物倉庫無差別,只有外對開館,博物館才有意義。
十幾年節假日無休,當記者詢問是否覺得委屈時,王達說,節假日不能陪家人,心里是有愧疚的,但這就是工作。“一份工作有一份工作的規則。在這個崗位,就得對得起這個崗位。愛崗敬業,這不是一句空話。”
圖為學生團在認真聽講解員講解 新華網王瑩攝
時光流逝,從剛入職的單身小伙到現在成為孩子的父親,王達沒有因為無休委屈過,卻時常因為觀眾的不理解而“委屈”。如今,很多博物館推行預約機制,在參觀展覽前必須預約,否則無法觀展,首博也是這樣。但總會有少數人沒有預約卻執意要進館,工作人員解釋無效還遭遇謾罵糾纏或惡意舉報。“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確實挺難受。公眾不理解,我們心里也著急。”
在王達心里,規則很重要,秩序也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遵守規則。博物館有規則,大家應該遵守。否則人人都按自己的意愿來,博物館肯定沒法正常運行”。對于觀眾的那些不理解,“真的很希望我們基層一線的工作者能得到公眾的尊重、理解和關愛。”王達感慨道。
工作上有委屈,有煩心事,當記者問“是否會影響工作狀態”時,王達和宋姍姍都覺得,在博物館工作,人的心態會變得很開闊,心性也會豁達平和。“我們每天面對動輒上千年的文物,這種宏大的時間格局會讓人蛻變。歷史長河那么久,宇宙時空這么大,生活上的那點煩心事,算什么呢?”在王達的人生信條里,知足常樂最珍貴。“在博物館工作,你需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這是王達和宋姍姍的共識。在別人眼里平淡、無趣的工作,在他倆心里,怡然自得,樂在其中。
?
?
?
?
相關鏈接: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