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4月19日電(記者桂娟)考古人員日前在河南省確山縣朗陵故城冶鐵遺址內,發現一處漢代冶鐵廢棄物處理場。
這一冶鐵廢棄物處理場位于朗陵故城冶鐵遺址西北部。考古人員在發掘時清理出一層層漢代時期冶鐵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堆積,最深處達6米多。
“這一處理場原為一條溝壁陡直的大深溝,經過人工修整后,專門用于處理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該考古項目負責人周潤山介紹說,“廢棄物堆積的層次十分明顯、有序,從西南向東北方向呈斜坡狀層層堆積。”
考古人員從廢棄物中發現大量已成型的鐵塊、鐵板材、鑄造鐵器的陶范以及大量與冶煉有關的鐵礦石塊、煉渣、熔渣、爐壁殘塊等,表明該遺址曾經是一個功能齊全的冶鐵作坊區。從出土陶范來看,該冶鐵作坊主要生產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和農具,主要有鐵鍤、鐵犁鏵、鐵鑿、鐵錛、鐵斧等。
我國冶鐵業在漢代有了很大發展,冶煉技術當時領先世界,鐵器使用范圍之廣、數量之多遠超前代。目前全國已發現百余處漢代冶鐵遺址,其位置布局有兩種方式,一是靠近城市,二是靠近礦源地。“朗陵故城冶鐵遺址位于城外,說明當時城市規劃思想先進,可能已經考慮到了工業污染的防控問題。”周潤山說。
朗陵故城冶鐵遺址是1958年北京鋼鐵學院師生發現的,在此揀選到的漢代鐵器,經檢測是采用當時世界領先的冶鐵方法冶煉出來的。由于未進行考古勘探發掘,遺址狀況一直不明。為配合基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去年年底開始,對部分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遺址面貌逐步清晰。
受發掘面積所限,至今未發現冶鐵爐。周潤山說,隨著考古工作的繼續開展,將會獲得更多考古資料,更多地了解朗陵故城冶鐵遺址的整體面貌、布局以及漢代冶鐵生產線、分工、冶煉技術等問題。
?
?
相關鏈接: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文物展在馬來西亞開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