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年關,記者走進我國最大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一路風雪,一路牽掛,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3年的林區職工是否脫貧有路,是否小康可期……最終,答案盡在歡顏和笑語里:不砍一棵樹照樣有出路,不伐一片林照樣能脫貧。
支部建在“鏈”上
2017年入冬以來,孟庫林場食用菌創業增收扶貧基地的木耳銷售點幾乎每天人來人往,車進車出……林場黨總支書記白俊清看著1800多公斤干木耳由“小山”逐漸削減露出地面,心里的石頭也落了地。
“2017年入冬以來,許多林區單位生產的木耳都愁賣,但我們賣光了。”白俊清說,“這要歸功于基地黨總支。”
2016年9月,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滿歸林業局孟庫林場與內蒙古根河市滿歸鎮雪鄉食用菌合作社聯手成立了這個基地。林場出場地、設備和勞務,合作社負責經營管理。
據雪鄉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長、基地聯合黨總支副書記鄭越介紹,基地目前吸納了四五十名林場困難職工或家屬就業,每人每年平均增加工資性收入近萬元。
年近五旬的董和杰是孟庫林場的清潔工,妻子祖金蓮無業,女兒上大學,生活拮據。作為幫扶手段,祖金蓮被安排到基地上班,每月工資2000元左右。
“自從我愛人上了班,女兒上大學的生活費,就不用愁了!”董和杰說,“基地的好壞,事關我家脫困奔小康。”
為了激勵黨員帶動困難職工創業致富的積極性,基地聯合黨總支還通過開展“黨員致富能手”評選、黨員示范崗等活動,使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產業鏈上延伸。
“功夫”做在林下
森林的冬天,不到17時,已入黃昏。任慶良的養殖場,一小排平房,孤零零地坐落在半山腰,一聲聲犬吠,響徹雪原,尤顯空寂。
54歲的任慶良在綽源林業局梨子山林場是有名的“因學致貧”戶,為了供兩個兒子上大學,他賣光了自己的“家業”——10多頭牛。但2017年在林業局工會3萬元無息貸款的扶持下,他“東山再起”。
在溫暖的爐火旁,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脫貧賬”:養了1000只草原紅公雞出售800只,收入6.4萬元,出欄4頭肉豬,收入1.2萬元,還有18只羊待售,估價至少1.8萬元……
“大興安嶺林下遍地寶,只要你肯下功夫,沒有不能脫的貧困帽。”任慶良信心滿滿。
大力開發林下資源,謀求產業轉型,實現職工增收,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已探索多年,成效正在顯現。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工會副主席李穎蓮介紹說,近幾年來,林管局加大了扶持職工發展林下家庭經濟的力度,提供2年一周期的無息貸款,僅2017年就籌集扶持資金2500萬元。全林區涌現了大批種植中藥材、培植食用菌、養殖牛馬和發展旅游等產業的“大戶”。
幸福“甜”在心里
數九寒天,室外天寒地凍,但冀春艷的“漫生活”賓館里溫暖如春,玻璃窗上的冰花化成了水流。
42歲的冀春艷,穿著白貂皮夾襖,滿面紅光。
她的丈夫是綽爾林業局五一林場的職工,自己曾長期無業。幾年前,由于家中老人得重病,欠了3萬元的債,生活困頓。2015年,林業局貸款10萬元扶持她家養殖森林馬,現在已發展到100余匹,市值約80萬元。2017年9月又投資近20萬元開了這家賓館。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黨委副書記趙寶軍說,像董和杰、任慶良、冀春艷這樣靠產業和奮斗解開“綠”與“窮”之結的林業職工家庭數不勝數。
據介紹,目前全林區有困難職工1萬余戶、近2.7萬人。對于具備發展家庭經濟條件的困難戶,林管局“造血”幫扶,如技術培訓、無息貸款和組織合作經營模式。對于不具備發展家庭經濟條件的困難戶,進行“輸血”救助。從2011年至今,平均每年籌集幫扶資金1600萬元,幫扶困難職工超過10萬人次。
?
?
相關鏈接:
對外開放動力強勁 民生建設惠民暖心——2017年西北省區及內蒙古推進高質量發展觀察
內蒙古:農民年幼兒子患白血病 全城買米籌善款
內蒙古警方破獲偽劣農藥案 退還農民損失500萬元
內蒙古氣溫-50℃:當地民眾“貓冬”游客“撒歡兒”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