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羅驛村已有上千年歷史,村中古跡眾多。在羅驛村李氏祠堂,兩尊高大的石狗立于大門外兩側。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海南周刊 | 海南石狗:民族融合的文化遺存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8-02-05 08:11

      海南石狗:

      民族融合的文化遺存

      羅驛村李氏宗祠前的石狗。記者 李幸璜 攝

      從澄邁老城開車沿西線高速向南行駛5公里,經過白蓮鎮,向左拐入一條鄉道,不一會兒便來到了羅驛村。羅驛村已有上千年歷史,村中古跡眾多。在羅驛村李氏祠堂,兩尊高大的石狗立于大門外兩側。這兩尊石狗頭圓臉大,身形順滑,怒目圓睜、犬齒外露,有不怒自威之勢,因而村中有人誤將其認為石獅。

      石狗文化在嶺南一帶至少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在雷瓊地區得以遺存至今,尤其以廣東雷州市為多。石狗,無論從民間雕刻藝術還是從民俗事象來看,都是對海南歷史文化的見證。

      石狗通常擺在家宅門前。記者 張茂 攝

      省博收藏的憨態可掬的石狗。記者 張茂 攝

      海南石狗的分布

      “小時候我在家里也見過石狗,就放在屋子門前,當地人叫它石狗公,把它當作幸福生活的一個祥瑞。”老家在文昌的海口市民林運俊介紹,過去文昌地區也有在屋前村口擺放石狗的民俗傳統,但不如海口地區多,近年來已經不容易找到。

      “2018年是農歷狗年,所以省博物館特地策劃了一個海南地區狗文化的展覽,為此我們對海南地區的石狗文化進行了詳細的走訪調查。”海南省博物館的策展調研人員趙麗華介紹,海南島石狗文化主要集中在瓊西北地區,這里遍布火山巖,先民們用火山巖建造房屋、祀立佛塔、制作農具,同時也雕刻石狗。

      “石狗文化在雷州半島最為盛行,僅雷州市和湛江市兩地的博物館就藏有1000多件石狗文物,海南地區的石狗文化主要是雷州半島輻射而來。”海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介紹,過去海南各地都有擺放石狗習俗,但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像文昌、瓊海等地是零星分布。目前海南石狗保存較多的是澄邁的羅驛村、美榔村、博羅村、大美村等,儋州中和鎮、木棠鎮等,還有洋浦三都區南灘村委會的許屋村、周屋村、顏村,峨蔓鎮王屋村等村落。

      石狗在雷州的分布也不均勻,呈現出沿海多、內陸少,西部多、東部少的特點,與海南島上的分布情況類似。

      今天我們看到的石狗多以火山石雕刻而成,而雷瓊火山地帶正好有大量的火山石作為原材料。專家認為,并非遷入三亞、陵水等地的先民沒有帶去石狗文化,而可能是缺少易得的雕刻材料,所以石狗在瓊南等地逐漸消失。

      “一個村擺放石狗的位置也有許多種,多數會擺放在家門口、祠堂門口,也會見到有些擺放在房梁之上、田間地頭、村口叉道和井邊橋頭之類的。”趙麗華介紹,他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石狗文化,散落在民間的石狗得不到保護,數量已越來越少。

      海南民間收藏的石狗。丁英俊 攝

      石狗的雕刻藝術

      走進海南省博物館的“仙凡之間——海南風情”陳列館中,在一處瓊北民居的布景中,可見一只石狗坐立于大門之前。這只石狗大小與真狗相仿,體態自然逼真,喙尖唇平、耳朵翹立,兩條后腿蹲地,前腿直立,尾巴卷曲貼于后背。

      據介紹,石狗的造型千姿百態,就其特點而言,大體可以區分為三類:具象類型、夸張類型、獅狗類型。具象類型的石狗在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以及雷州的調風、烏石、覃斗,海南島儋州中和鎮、洋浦三都區等都有所發現,身上未見過多的花紋和飾物。這種手法寫實、形神兼備的石狗應屬于早期類型,流行于明末清初,并在各地大量配合“石敢當”使用。

      海南的石狗大的高約80厘米,小的高約10厘米。而從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館收集的石狗來看,最大的石狗連座高達130厘米,最小的也僅高10厘米左右。

      “夸張類型的石狗數量較多,從頭部的形狀看,有的方臉仰面朝天,咧嘴露牙形;有的圓頭大眼,張嘴露舌形;有的面平臉圓,五官似線形等。”海南省博物館策展人員賈世杰介紹,此類石狗從體態及飾物看,有蹲坐形,有匍匐形,有攻擊形等,大部分身體上都飾以云雷紋、銅錢紋。從夸張變形的手法和程度看皆形態粗獷、手法簡潔,注重神韻。

      在湛江也有文史專家將夸張類石狗稱為人格化類型石狗,因為這類石狗中有不少人格化的形象,如這類石狗大多將面部與五官夸張變形為人的面部與五官,特別是對鼻子、嘴巴、眼睛、眉骨等的刻畫,并賦予其人的各種面部表情。如在湛江博物館有幾座石狗,圓臉朝天,咧嘴憨笑,一臉萌態。

      獅象類型石狗,指石狗的造型上注入獅子的特征。這類型石狗大多頭部圓闊,眼窩深陷,眼珠碩大突出,面部表情豐富,活潑生動,多數垂鐺。湛江師范學院藝術學院的陳波教授認為,我國不產獅子,雷州半島的石狗在造型上具有獅子的特征,是佛教文化影響的產物。雷瓊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重要沿線地區,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作為受雷州石狗文化輻射的地區,海南的石狗數量和雕刻藝術造型都不如雷州地區多。”王輝山認為,相比于雷州地區石狗的造型豐富、形態多樣,海南的石狗造型較為單一,雕刻手法也以寫實為主。

      民族融合的民俗記憶

      “隋唐后北方中原人將嶺南一帶的土著人稱為俚人,而在之前稱為‘百越’或‘越人’。他們對狗有崇拜之情,而在后來的歷史變遷中,漢人不斷遷入,在不同文化的融合下,狗本身在當地也成為一種祥瑞品牌物。”王輝山認為,今天海南與雷州、廣西沿海地區都有石狗文化的分布,與歷史上瓊州海峽兩岸人們的遷移過程也有關系。

      當今廣西的上思、上林等地區的壯族農村中同樣有石狗文化存在。海南臨高地區的方言被認為是侗臺語系,學者詹慈曾從語言要素、語音系統、語法等方面進行比對時發現,臨高話與壯語十分接近。

      因而研究學界許多人認為講臨高話的人是從廣西南部和雷州半島登陸海南島北部的一個族群。王輝山認為,除了相近的語言,共同存在的石狗文化可能也是兩地人群遷移的一個佐證。

      一種說法是,歷史上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引發了三次人口大遷徙,漢族自河南、福建等地南遷,部分遷徙到雷州半島,各地文化發生沖突的同時也相互融合,后來居住在雷州半島的居民受越人的影響,信奉石狗。

      另一種說法則與雷州古時候的賢吏陳文玉的傳說有關,陳文玉被奉為雷祖,而雷州人世代相傳,狗是陳文玉的呈祥靈物,因而“犬”成了雷州地區的瑞祥之物,這個民俗延續至今。

      嶺南師范學院的戴彎彎、陳曉文等人在論文《民間傳說視角下的雷州石狗文化新探》中提出,歷史上石狗文化的內涵也在不同的社會現實中不斷發展、豐富。唐朝之后,石狗文化其內涵逐漸從圖騰崇拜發展為呈祥報喜。

      今天,石狗身上的迷信色彩已經淡去,作為一個民俗記憶的載體,石狗是漢文化同南方少數民族文化反復融合,彼此滲透吸收后的民俗事象文化遺存。“在研究移民歷史、雕刻藝術、民間風俗等方面,石狗都是寶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有待進一步發掘保護及利用。”趙麗華介紹,為了讓大家了解石狗文化,海南省博物館將于今年春節期間舉辦“金犬望福——狗年犬文物展”,屆時將展出海南及湛江等地的50個石狗及其他犬文物。

    ?

    ?

    相關鏈接:

    2018海口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首場活動在美蘭舉辦
    海口瓊山區開展文化進社區活動 1200余幅春聯免費送
    海口市養老文化研究會組織會員到馮塘綠園舉行春游活動
    守護文化古跡 將美舍河打造成真正的文化之河

    ?

    相關鏈接:
    海口市養老文化研究會組織會員到馮塘綠園舉行春游活動
    守護文化古跡 將美舍河打造成真正的文化之河
    海口瓊山區開展文化進社區活動 1200余幅春聯免費送
    2018海口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首場活動在美蘭舉辦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梁君窮] [編輯:李謝菲]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