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清宮三清閣遺址復原效果圖 央廣網記者 石昊鑫 攝
“大上清宮在全國道教宮觀建筑中規模是首屈一指的,相當于北京故宮的一半。”江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徐長青告訴記者,根據考古勘探初步推斷,大上清宮遺址占地面積約30余萬平方米,目前已探明18萬平方米范圍,并確定了部分圍墻基礎。
“清婁近垣版《龍虎山志》記載,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帝親手御書匾額‘大上清宮’,而國內其他地方均稱為上清宮,可見大上清宮規模在全國是之最。”
徐長青向記者透露,歷時四年的考古發掘揭露出上清宮區域的規模建制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特別與清代畫家關槐所繪《龍虎山鳥瞰圖》也能一一對應。2017年,江西省考古研究院又圍繞大上清宮遺址展開了周邊遺跡調查,調查范圍20平方公里內有相關遺存二十多處,相互襯托,反映出大上清宮強大的道教文化基礎,也源于如此規模龐大的道教宮觀規模影響。
出土文物:無處不見的皇家氣派
“大上清宮遺址的發掘,使我們看到一個皇家級的道教組成,這在宗教考古史上是首次,意義重大。” 徐長青告訴記者。
大上清宮遺址揭露出的遺跡及出土文物,無處不體現出大上清宮的皇家氣派。
徐長青告訴記者,從建筑規制看,上清宮的主體宮殿都由南向北沿中軸線分布工字連座臺基上,這種建筑形制是參照北京故宮乾清宮—坤寧宮的樣式建造,極具皇家風范。而從建筑材料看,大上清宮出土了很多大體量的石柱礎,如三清閣存留的柱礎底座長86厘米,露明部分直徑64厘米,在一般道教宮觀難見,“只有皇家建筑才會使用如此巨大的建筑石材。”
大上清宮遺址出土的大型石柱礎 央廣網記者 石昊鑫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大上清宮遺址出土的大量宋、元、明、清時期的陶瓷器碎片及各類建筑構件,其中不少是釉色飽滿的琉璃瓦;宮觀地面鋪墊了做工精細的“金磚”,一些柱礎底座雕刻有精美紋飾,錯磚細縫工藝使得墻體堅固厚重;而柱洞內側的防蟲、防蛀、防潮的建造工藝更是令人拍案叫絕。此外,遺址出土的元代為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定燒的樞府瓷,以及高級精美的香爐,無一不映襯出大上清宮高貴的皇室色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