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主題鮮明的壁畫,處處都是裝飾風格獨特的院落……這些即便在城市中都難得一見的文化景觀,在觀背村卻是最“平常”的鄉村景觀。
1月18日,中國青年網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走進廣東博羅縣,實地探訪觀背村和松樹崗村,一覽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
觀背村:文化建村 重拾鄉愁
“大家請往右邊看,這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公益書吧,建成后將能容納200人看書。”走進觀背村,村委支部委員王村娣向記者熱情的介紹觀背村的基本情況。
觀背村正在修建的公益書吧。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 攝
建筑特色鮮明的農家小院、不斷傳來的優美音樂、墻壁上400多幅主題豐富的壁畫……如今的觀背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部落”。然而,時間回到2015年前,觀背村還是環境臟、秩序亂、社會治安差,載客摩的都要繞路走的 “軟弱渙散村”。
2015年,現任博羅縣羅陽街道辦主任的陳湘被派到村里當第一書記。看到觀背村路不成路、房不成房、業不成業的現狀,陳湘帶領村民們開始了埋頭“創業”之路。
轉變觀背村的落后面貌該從哪著手?陳湘認為首先要轉變思想和思路,“思想不轉變,守著‘等、要、靠’的舊思想,就不會有開闊的建設思路。”為了統一思想,陳湘帶著6個村干部親自修路,村民們看到也陸續加入,2個月的時間內,就將村中多條“只能跳著走”的泥路變成了水泥路。不少村民感嘆:“這么短的時間變化這么大,這種事只在幾十年前實現過。”
觀背村處處是壁畫。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 攝
路修好了,陳湘又開始思考觀背村的建設思路問題,“總講‘鄉愁,鄉愁’,‘回不去的農村’。我們是有資源的,我們要做的是把自己的資源提升,把社會上的錢財、人、物、智慧,迎進來”。
最終,觀背村確立了以文化為主題,藝術為載體,打造了交流平臺的思路。
“一畝三分地”,新農村建設“樣板間”
思路確定了,怎么挖掘自身優勢,吸引文化團體和民間協會入駐?陳湘又打起“樣板間”主意。
為了讓入駐的文化團體和民間協會看到觀背村的未來,陳湘用眾籌的方式籌集了近2萬元資金,在短短18天時間內,就將一處廢棄老屋改造成了庭前有水、花草茂盛、農家風情濃厚的小庭院,并取名“一畝三分地”。
觀背村的樣板間“一畝三分地”一角設置的講習所。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攝
以“一畝三分地”這個“樣板間”為展示窗口,觀背村召集各文化圈層的人士,尤其是各文化團體的負責人,群策群力,深入挖掘自身資源,整合社會團體和民間協會的資源。至今,觀背村已經成功吸引了62家文化企業或團體進駐,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部落”。
“雖然我們在城里都有自己的辦公室,但是在觀背村,我的鄉愁回歸了。這里村民們親切,人情味濃。”邱志峰所在的企業家沙龍 “創·享·家”就是最早進駐觀背村的團體。
?
?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拿分紅、住新房 安徽金寨貧困戶講述脫貧故事
【網絡媒體走轉改】甩“窮業”挪“窮窩”:安徽白塔畈鎮脫貧路上換新顏
【網絡媒體走轉改】85后女村支書的富民夢 彰顯萬千青年新時代的理想與擔當
【網絡媒體走轉改】記載鄉情、不忘鄉愁 “僑批檔案”記錄僑胞百年愛國情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