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國徽
40年前,安徽小崗村18戶農民為了“填飽肚子”,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實施了“大包干”。
2007年,小崗村98名村民第二次摁下紅手印,用一份“請愿書”留住了帶他們一起致富的省派掛職干部、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沈浩同志。
2009年秋,沈浩同志掛職3年即將屆滿,小崗村186名村民第三次摁下紅手印,再次挽留沈浩同志,期盼他在小崗村再干3年,沈浩同志說,只要你們歡迎,我愿意一輩子留在小崗村。
不過這次,沈浩同志并沒有干滿3年,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積勞成疾犧牲在工作一線。滿懷深情的小崗村人,第四次摁下紅手印,讓沈浩同志永遠“留在”了小崗村。
四次“紅手印”,是渴望,是決心,更是信心。小崗村村民從“敢想敢干敢為人先”到抓住機遇“快干”、“實干”,從18名“托孤”農民到沈浩同志及小崗村村民,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澎湃力量,看到了黨帶領廣大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社會圖景,這副圖景也見證了中國發展的“黃金時代”。
時不我待,奮發有為。中國共產黨的驅李大釗說,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后,乃在我們面前;不在過去,乃在將來。小崗村人的努力實踐證明了這一點。當然,“黃金時代”不是等來的,靠來的,喊來的,而是實實在在的主動作為,快作為,踏踏實實的作為干出來的。
十八大以來,小崗村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小崗村人緊緊的抓住這次機遇。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后,鳳陽縣被確定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縣,自此小崗村也開啟了土地流轉發展之路。
經營600畝土地的“種糧大會”程夕兵、經營100畝土地的“創先蔬菜合作社”負責人周黨之、“養殖大戶”殷玉榮……他們從樸樸實實的農民成長為小崗村致富帶頭人,農民的腰包鼓了,農村集體經濟產業豐富了,茅草屋變成了徽派民居,家家戶戶有了電動車、小汽車,村里開起飯店、超市……
我想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改革開放的“獲得感”。時代給每個小崗村人帶來希望,為每位小崗村人“賦能”。好在小崗村人沒有讓我們失望,繼承“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并不是虛無縹緲的,更不是形式主義,而是“土捧在手里,腳踩在泥里”。如此,我想小崗村的發展必將繼續造福于千千萬萬的中國農民,他們的成功經驗也將傳遞全國各地,恰如習總書記所言,“小崗夢”也是中國廣大農民的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小崗村人同樣如此。新的發展方位,新的發展目標,也讓小崗村未來發展更深厚,目光更長遠。但同樣未來面對的問題越困難,越富有挑戰,這就需要未來的小崗村人付出更多的心血,更多的智慧,砥礪前進。
現在的小崗村依然還是一片改革發展的熱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小崗村未來發展擘畫了新的藍圖,對小崗村未來發展充滿殷切希望。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無論是小崗村人,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拿出十足的精神與勇氣,主動擁抱新時代,主動抓住新機遇。把每一張藍圖,我們的發展機遇變成實實在在的現實,不負韶華,向改革開放40周年致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