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河北省河間市的詩經路、長卿北街上,才發現河間原來跟《詩經》以及詩人劉長卿有著密切聯系。這兩個具有歷史感的街名和此地遍布的“驢肉火燒”招牌一起,形成了記者初到河間的第一印象。
河間這座城并不大,也相對比較安靜,然而受當地黑作坊造假驢肉事件影響,這座小城近日失去平靜。自8日早起,一撥撥記者從四面八方聞訊趕來,面對輿論關注和品牌形象危機,河間政府迅速發起專項整治行動,以雷霆手段打擊黑作坊與制假售假。
河間驢肉火燒是河北省河間市的傳統名吃,因其香嫩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在中國食客當中占著一席之地,其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洛陽。據媒體報道,河間驢肉火燒2011年6月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河間驢肉火燒產業從業人口5萬余人,年產值72億元,年出欄肉驢11萬頭,年加工驢20萬頭,擁有自主商標20多個。
河間市留古寺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所長劉小利稱,8日清早起他就下到鄉鎮進行執法檢查,已經連續工作了三天。此刻,像劉小利這樣正在行動的食藥監鄉鎮派出機構還有8個,統一由河間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指揮調度,“這樣的專項整治行動要一直持續到3月底。”河間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馮勝利表示。
就在當地政府嚴打黑作坊的同時,“造假驢肉”也成了當地民眾熱議的話題。
記者所住的酒店位于河間市京開北大街和曙光路交叉口,并不算繁華區域,然后僅這個路口附近就有大小驢肉火燒店七八家。記者走訪發現,當地民眾基本對驢肉制品有一定的辨識能力,因此一些知名度較高、信譽較好的老店受沖擊并不大。
“一般真驢肉都能切片成型,比較散的,切不成片的就有可能是騾子肉。”據河間一家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驢肉加工企業負責人介紹,真驢肉色澤呈暗紅色,本身帶有一股清香,口味甘甜,脂肪較少,呈淡黃色;馬肉更酸一些。
“真正的驢肉火燒確實比較貴,小時候能吃到驢油和淀粉加工成的燜子火燒就已經很幸福了。”從小吃著驢肉火燒長大的河間民眾李寶江,如今已是當地一家驢肉加工企業車間生產環節的負責人。他說,取締黑作坊對維護河間驢肉品牌是好事,對良心驢肉企業來說也更公平。
如今,河間黑作坊造假驢肉事件已過去3天,“劉小利們”也仍在河間20多個鄉鎮進行執法檢查。危機常常又是契機,現今時刻,或許正是河間驢肉這個擁有百年品牌的非遺追憶初心、思考未來的最好時機。
“‘河間驢肉火燒’正在成長階段,如果在發現問題的過程當中及時地糾正過來,以后肯定能成長得更好、更快。”河間市驢肉火燒產業協會會長張海濤稱,驢肉火燒有其先天優勢和先天魅力,因此才自然地形成了如此廣大的市場,也不會輕易被市場拋棄。(完)
?
相關鏈接:
河北百年品牌“河間驢肉火燒”整頓中或迎新生(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