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玉
河北河間市被稱為“中國驢肉火燒之鄉”。近日,有媒體曝光當地多個黑作坊用豬肉、馬肉、騾子肉炮制大量“假驢肉”銷往北京和全國各地,一貨車裝七八噸肉,但真驢肉只占三成。“普通人根本吃不出來。”一名黑作坊老板稱,自己干這行已有十多年,一個月至少能出貨1萬斤“假驢肉”。整個河間煮肉的作坊有三百多家,真正有證照的只占少數。
黑作坊、假驢肉,內幕重重的制假風波,將“中國驢肉火燒之鄉”河間推到了風口浪尖。媒體披露出的種種情節觸目驚心。就如同過往許多案例一樣,我們再次見識到了那些似曾相識的場景,比如說臟亂差的家庭式作坊,再比如說各種“打膠”“加料”之后的以假亂真等等。可即便如此,河間當地這種連片式、大規模的民間“假驢肉”制銷鏈,還是不免令人深感震驚。這其間,由“地方名小吃”到“地域黑產業”的異變,影響遠比一般制假案要惡劣得多。
就公開信息來看,河間的假驢肉產業可謂由來已久。當地也多次出臺專門管理規定、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可效果卻很是不盡如人意。與此同時,狡黠的制假者反倒養成了極強的“反偵察”能力。通過將黑作坊隱藏在高墻民房中、白天煮馬肉晚上煮豬肉、裝攝像頭、制儲分離等手段,河間的“假驢肉”產業躲過了一次次的執法查處,并且大有越做越大之勢。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地管理機構或許早已習慣了這種“治理無力”的局面,這既是無奈也是懈怠。
很顯然,相較于河間“假驢肉”產業的嚴重程度,當地常規化的執法強度顯然極不匹配。這突出表現在兩個層面:其一,未能建立有效的制假發現路徑。特別在“假驢肉”產業與民間社會深度捆綁的大背景下,所謂重獎發動群眾參與打假的邏輯很可能是難以奏效的。再者,缺乏主動介入的全過程抽驗機制。合理狀態下,針對“假驢肉”的原料進貨、成品出貨,都該在物流等環節全程追溯、頻繁抽檢才是。一言以蔽之,若真要嚴查“假驢肉”,并非毫無辦法。
河間的“假驢肉”產業持續做大,一方面利用的是“品牌紅利”與“品質輸出”之間的價值差,另一方面則利用了制假泛濫與監管滯后之間的時間差。當然,隨著相關丑聞的大范圍曝光,這種畸形狀態應該是難以為繼。據悉,河間市1月8日已經召開驢肉加工行業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會議,決定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拉網式排查整治,對制假售假者依法嚴處,同時嚴肅問責失職瀆職的有關工作人員。成果如何需要持續關注,但打擊驢肉制假產業鏈已然刻不容緩。
之前,河間驢肉的招牌讓太多人搭便車賺得盆滿缽滿,如今河間“假驢肉”的惡名當然也可能牽累甚廣。所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來之不易的“地方名品”,終究需要每一個關聯者去珍惜、去維護。(然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