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成為經濟發展巨大助推力
“旅游+”,加出發展新動能
游客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大里黎家民棧享受閑適時光。本報記者武威攝
越來越多前來海南參加公司年會的職場人士選購充滿創意的“海南禮物”,眾多游客深入小鎮和鄉村品味鄉愁……近年來,海南為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整合力和提升力,積極推動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正催生出旅游新業態、產業新格局。
產業融合打造旅游生態圈
2017年底,第67屆世界小姐全球總決賽、三亞目的地婚禮博覽會、2017年海南國際咖啡大會、海口國際風箏沖浪公開賽……一系列會展、賽事不斷。
統計數據顯示我省會展旅游發展的強勁勢頭:2017年前三季度,全省百人以上會議1.2萬場,同比(下同)增長8%;千人以上會議63場,增長14%;參會人數236萬人次,增長8.5%;會展業接待過夜人數1240萬人次,增長13.5%,約占旅游接待過夜人數的三分之一。
“海南會獎旅游的品牌打造與市場拓展,極大地促進了會展業和酒店餐飲業深度融合,促進酒店餐飲企業迅速發展。而海南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也為海南‘會展+旅游’增添了強大的競爭力。”省會議及獎勵旅游行業協會秘書長楊冬文表示。
會展旅游的迅猛發展正是我省推動“旅游+”的一個生動縮影。省旅游委著力推動“旅游+醫療”“旅游+互聯網”“旅游+郵輪”“旅游+鄉村”“旅游+康養”等,實現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共融共贏,讓相關行業的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和產品,形成新的增長極。
如今,游客可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體驗養生項目,游遍海南之后再乘坐郵輪去往東南亞,在微店購買深藏大山的靈芝、山蘭米等原生態農副產品……“旅游+”,正加出新業態、新供給,加出新價值,加出新驚喜。
提質升級豐富游客后備箱
“推動旅游業加速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緊密結合,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拓寬旅游產業面,拉長旅游產業鏈。”省旅游委主任孫穎表示。
為讓游客把更多瓊島之美打包帶回家,近兩年,省旅游委積極組織旅游商品企業參加全國旅游商品大賽和旅游商品展,充分利用旅游產業發展資金扶持旅游商品企業創新發展,大大釋放和激發業界創新活力。
如今,海南的椰子類產品不再是年年見的椰娃,椰子面膜、椰油、椰奶皂、椰雕、椰殼包等各具特色;沉香類產品除了擺件、手鏈、線香外,沉香蒸汽眼罩、沉香護手護頸護腳系列產品也讓人耳目一新;黎族織錦不僅僅局限于展示功能,而是成為杯墊、披肩等……越來越多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在豐富游客后備箱的同時,也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了旅游紅利。
普惠百姓鼓起農民錢袋子
在瓊海市會山鎮加腦村,村民馮昌毅已經感受到了海南旅游旺季的來臨:“我們的苗家樂在這個周末已經迎來了不少‘候鳥’。”
近兩年,我省通過全域旅游統籌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發展,加快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產品,重點培育出了瓊海田園城市、瓊中奔格內、保亭布隆賽等一批特色鮮明、初顯規模、影響較廣的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為迎合日益增長的親子游市場,海口石山鎮人民騎兵營開設“家庭農場”,為城市家庭提供土地租賃、托管代種、產品認養、自行耕種等多種形式的私人定制服務;五指山市紅山鎮什會村,獨特的“茶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參觀、采摘……借力“美麗資源”,農旅融合成為海南省鄉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鄉村游成旅游扶貧主角
“旅游+扶貧”,風景變“錢”景
茂密的檳榔林掩映著樸素的民居,小徑蜿蜒曲折,三角梅、朱蕉等花卉點綴其間,風光醉人。這是行走在海南農村隨處可見的場景,也是游客寄情于景的鄉愁所在。
恰逢周末,瓊海市會山鎮加腦村熱鬧非凡。路旁的小賣部,掛起了“苗家特色產品出售”的招牌,大山五月茶、野生蜂蜜、山蘭酒、苗家蘿卜干、苗家酸菜等特產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這蘿卜干是自家曬的,燒腩肉最好吃”“五色飯是蒸熟曬干的,泡過之后就可以煮了”……老板蔣昌軍一邊回答顧客問題,一邊打包收錢,忙得不亦樂乎。
在脫貧攻堅戰中,鄉村游成為不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法寶。“是游客幫我脫下了‘貧帽’。”“哖嗦苗家樂”幫工馮昌毅從吃低保到“吃旅游飯”,干勁十足。
“旅游業關聯度高、涉及面廣、帶動性強,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富民產業。近兩年,我們通過推動旅游扶貧規劃編制、確定旅游扶貧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旅游扶貧培訓等,不斷推動旅游與扶貧工作融合發展,多管齊下建立旅游扶貧機制,夯實脫貧攻堅基礎,在推動我省‘小康提速’中發揮更大作用。”省旅游委主任孫穎表示。
2016年,省旅游委圍繞貧困村開展項目策劃,積極包裝一批風情旅游小鎮和鄉村旅游項目,其中風情小鎮旅游項目17個,總投資446億元;鄉村旅游項目40個,總投資449.46億元。目前,一批帶動旅游扶貧的鄉村旅游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如臨高溪尾村和新華村打造成和舍鎮溪尾村水晶湖生態旅游度假區項目。
實踐表明,旅游業發展是最好的富民和扶貧方法之一,尤其在山區扶貧和鄉村開發之中。
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貧困戶開辦的農家樂、民宿正吸引著城里人自駕到此感受“天上什寒”的魅力。目前,什寒村有農家樂19家,其中18家為村里原來的貧困戶經營;村里還有各類民宿床位97個,價格從80元至328元不等。曾經的貧困村變成了“最美鄉村”,全村人均純收入在2016年達到了13721元。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們塵封已久的發展意愿豁然激發,村民自力更生謀發展致富的信念更加堅定。
以開發旅游驛站而整村脫貧的“白沙羅帥村模式”、新型城鎮化+旅游扶貧的“瓊海會山鎮模式”……越來越多的鄉鎮和鄉村正在不斷創新旅游扶貧模式。
?
?
相關鏈接:
300名晉商來海南尋商機 鄉村旅游發展養老產業等引關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