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伊勒·布韋特勒現年31歲,是3個孩子的父親。他沒聽過“三十而立”,只知道在巴勒斯坦,要養一個“3娃之家”,以他作為新聞攝像師的薪水捉襟見肘。
近些年,巴以局勢在中東語境中變“冷”,像納伊勒這樣的巴勒斯坦新聞從業人員收入隨之變“薄”。因為美國政府最近一個“動作”,巴以之爭有望“回溫”。可是,會好嗎?
【橡皮子彈與工資條】
2017年最后一個月,納伊勒“收獲”兩樣東西:一顆橡皮子彈,一張數字翻了倍的工資條。
他接過工資條,神情復雜。沉默幾秒,“好吧。”他把工資條塞進前胸口袋,嘀咕著要先去銀行把工資取了,好去醫院把醫藥費補上。“我還能干活,要拍攝視頻隨時找我!”他補了一句。
“腿好些了嗎?”我問他。我們是這片土地上鮮見的中國記者。納伊勒為新華社工作,但大家更愿稱他兄弟。
他掀開腿上紗布:“傷口感染,每天要去醫院換藥,但愿能快點好。”但他強調:“不過,真的不影響工作!”
“一定會叫上你,放心吧!”
一周前,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北部,納伊勒的同胞與以色列軍人發生沖突,他照例抱著攝像機沖在一線。以軍一顆橡皮子彈正中他的左小腿,所幸沒打到骨頭,只是皮肉受苦。
納伊勒的雙腿傷疤密密麻麻,幾乎都是沖突現場留下的工傷。催淚瓦斯、彈片、石塊,他都中過招。
【巴以遇冷致囊中羞澀】
在巴勒斯坦,曾經活躍著不少納伊勒的同行。
2000年,巴勒斯坦人掀起反抗以色列占領的第二次“起義”。隨后10來年,巴以沖突持續成為全球熱點,趕上新聞電視業全球同步趨熱,為本地或國際媒體提供新聞視頻的企業在當地應運而生。
這些企業向媒體出租攝像機、拍攝人員、電視直播車,拍攝巴以沖突畫面或其他視頻,一般按件收費。2010年前后,這類企業和從業人員仍收入不菲。納伊勒曾是視頻企業旗下攝像師,我們與視頻企業合作時與他結識。
近五六年,“伊斯蘭國”、敘利亞危機、海灣國家外交風波……中東催生新“熱點”,巴以淡出國際新聞“風暴眼”。
納伊勒所在視頻企業倒閉,老板“跑路”。他的年輕同事們,有人喪生沖突現場,有人跑到其他阿拉伯國家打工。
在我們挽留下,納伊勒以自由攝像師身份繼續為我們提供視頻,按件計費。收入不高,好歹不必背井離鄉。
巴以局勢“冷”了,受傷機會少了,賺錢機會變得寥寥。
一家人借住在親戚家。巴勒斯坦已婚女性多為全職主婦,為補貼收入,納伊勒的妻子打破傳統,找了一家學校打工,但也只能供得起大兒子上小學。小兒子和女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每天在親戚家院子里“閑逛”,打著赤腳。
【局勢升溫“不敢想”】
無論干哪一行,巴勒斯坦人的日子都不好過。經濟發展舉步維艱,赤字高企,失業率驚人。
據統計,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共有人口460萬,2015年平均失業率為26.6%;加沙地帶失業率高達42%。對多數巴勒斯坦人而言,“月月有收入”是奢求。
新聞攝像,最少時每月只能拿到幾十美元,差不多是七八年前的十分之一。最近半年,納伊勒收入只是從前的三分之一。
孰料,12月初巴以局勢驟然緊張。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對巴勒斯坦人而言,沒有比這更大的事!
2017年最后一個月,巴以沖突激增。巴勒斯坦人發泄著憤怒。每天,他們喊口號,把石塊、燃燒瓶拋向空中,換回更多以軍子彈、催淚彈,傷亡數字與日俱增。
巴以沖突又“熱”了。納伊勒渴望工作的心愿得到滿足。他慶幸著這次子彈“長眼”沒傷及要害,還能繼續“沖鋒”、養家。其他的,納伊勒說,不敢想。(趙悅 楊媛媛)(新華社專特稿)
?
?
相關鏈接:
巴勒斯坦歡迎聯合國有關耶路撒冷決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