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12月初的那幾天北京非常冷,大風卷著黑夜幾乎要把人吹得透心涼。然而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劇院里,四所小學的匯報演出卻充滿了溫暖。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小學生匯報演出進大學劇場 背后體現牽手與雙贏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7-12-25 12:32

      三年前啟動的一項政策如今開始開枝散葉

      小學生匯報演出走進大學劇場背后的牽手與雙贏

      “談藝說戲話北京” 關注傳統藝術在校園

      12月初的那幾天北京非常冷,大風卷著黑夜幾乎要把人吹得透心涼。然而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劇院里,四所小學的匯報演出卻充滿了溫暖。

      這次演出是北京市教委“高參小”項目的一次匯報演出。中央民族大學作為參與高校,將各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帶進小學校園,讓這些小學生們從藝術中了解民族,從民族中了解傳統,從傳統中了解中國文化。

      民大音樂學院的孫蕊老師說這是一件雙贏的事。“從我們大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得到了鍛煉。平時在學校里不管是舞臺實踐還是教學實踐,都沒有給學生們這么多機會。現在,學生們面對比他們更小的孩子們,學會了耐心、學會了責任,也學會了如何把藝術傳遞下去。”

      一個嘗試

      為什么一場小學生的文體匯報演出會出現在大學的劇場里?這一切都要從三年前市教委的一項政策說起。2014年,北京市教委啟動了“高參小”項目——項目的全稱是“北京市高校、社會力量參與小學體育美育發展”:希冀高等學校和社會力量支持中小學體育美育特色發展,旨在打破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的隔閡,促進小學素質教育均衡發展,音樂、美術和體育成為項目的核心。

      從那一年開始,北京市在美育體育方面具有辦學資源的高校以及社會機構派出教員和學生,深入到小學中,把豐富多彩的藝術體育課程帶到小學。“當時我們選定了21所高校,11所社會機構,164所小學。” 北京市教委高參小項目辦公室主任甘北林介紹說。

      當初的項目設置為期六年,時間過半,各個參與院校紛紛組織起學生進行匯演。各高校的匯報演出方向不同,而中央民族大學“高參小”的項目是最具有特色的,充分結合了民族特色與特長,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

      一堂竹笛課

      最開始聽說要給小學生上竹笛課,中央民族大學竹笛專業學生邵孟澤覺得有一種使命感,“用我專業老師王溪先生的話說,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文化的教育不能是空對空的,傳統樂器普及教育首先需要不斷點燃孩子們的興趣。“這些孩子大部分沒有接觸過民樂,不過至少他們是感興趣的。那就挖掘這樣的興趣吧。”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叫‘竹笛’。這是最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樂器之一。”課堂上邵孟澤通常會先為竹笛做一個介紹,他會演奏一段學生們熟悉的曲子,比如《天空之城》,再演奏一個專業笛曲,比如《牧民新歌》,隨后開始從站姿、演奏方法,教孩子們演奏。

      “一開始感覺孩子太小,教的時候很需要耐心,但是時間長了,感覺這幫孩子挺可愛的,上課的時候我也很開心。”課堂的教學配合著課下微信群里的輔導,竹笛變成連接民大學生和小學生的橋梁,大手牽小手,最后大家一同走進了傳統文化的大門。

      邵孟澤是民大“高參小”推動“竹笛進課堂”的一個參與者,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從2015年開始,竹笛專業學生們在王溪老師帶領下,與五路通小學共同合作推進“竹笛進課堂”,三年級七個班全體學生在音樂課上學習竹笛,希望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吹奏簡單的曲目,進而建成竹笛特色小學。3年過去了,竹笛的教育有了成果——今年五路通小學春季運動會的開幕式上,學生組成竹笛方陣,圓滿完成了《最炫小蘋果》的表演。

      在“牽手筑夢”匯演中,邵孟澤作為“哥哥”老師,和學生們的演奏,博得掌聲陣陣。“以后呀,我應該還是想當科學家。”記者在演出后臺找到一個小朋友,問到以后的夢想,他這樣回答,“但是學會這門樂器還是件很開心的事兒。”他揮動手里的竹笛對記者說。

      一個民樂團

      竹笛只是民大“高參小”音樂項目的一種,民大音樂學院孫蕊老師告訴記者,過去3年,他們把所有民族器樂專業都做成課程,安排老師和學生到對口的五路通小學和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小學(以下簡稱北實),輔導小朋友。在北實,除了竹笛,二胡、琵琶、阮也成為“高參小”項目課程。如今,課外音樂培訓是西洋樂器的天下,這些傳統民樂課程顯得很特別。

      “小孩的接受能力肯定跟大學生不一樣,所以我們用一些兒歌、小曲子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然后配合專業曲目的教學,課堂上,我們也會分級,有普及課和專業課。”孫蕊老師說。

      民大二胡專業的學生蒲一贊和王俏是北實小學二胡課的“姐姐老師”。她們給學生們分了班,零基礎的是小班,做普及教育;會拉一些曲目的同學分到大班,學習《賽馬》一類的經典曲目。“能讓孩子們了解傳統民樂,我們覺得自己在散發能量。”蒲一贊和王俏一直以來都是民樂特長生,二胡是她們的專業。借由“高參小”她們把自己在民樂中得到的東西,教給小學生們。

      在民大音樂學院老師的帶領下,民大民樂團還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兒——他們從零開始幫助北實小學組建了民樂團——拉弦樂器如二胡、中胡,彈撥樂器如琵琶、古箏,吹管樂器如竹笛、嗩吶,打擊樂器如大鼓、打鑼,器種齊全。匯報演出里的《金蛇狂舞》就是他們的成果展示。

      “在民樂團里結識到別的年級、彈別的樂器的小朋友,特別高興。” 四年級三班的田欣告訴記者。巧的是,姐姐老師們也說了差不多的話。“在學校的民樂團,我們和演奏其他樂器的同學就是曲目上的合作關系。這次幫助小朋友組建民樂團,和其他樂器部門的同學有了更多的交流。” 王俏說。

      一種民族自豪

      北京宣武回民小學的舞蹈教室里,溫馨姐姐正在教孩子們跳民族舞。她是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研究生,也是“高參小”項目的舞蹈老師,她本科學舞蹈教育,研究生讀舞蹈表演,從事舞蹈教學6年,這幾乎是第一次面對一個班的零基礎的小學生教民族舞。

      “由于面對的是班級制的教學,所以對我來說是一次挑戰。”班級里有一些舞蹈經驗的女生,大多是學芭蕾,男生則鮮有舞蹈經驗,更不消說民族舞蹈了。“起初學生們,尤其是男孩子對于民族舞的學習談不上非常喜歡,但是不反感。由于民族舞的舞步比較難掌握,就必須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溫馨人如其名,會變著花樣把民族舞用故事和游戲的方法傳遞給學生,讓課堂變得溫馨。“我會先導入民族文化知識,導入的方法先是轉換角色,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從生活環境,人文特點來講述他們對各民族的了解。”

      她舞蹈教材也是根據孩子們耳熟能詳、容易理解的故事編寫的。比如蒙古族傳統舞蹈《鴻雁》,這個舞蹈涉及到蒙古族舞蹈的專業動作:柔臂、軟手。她在課堂上會引導學生想象蒙古族小朋友在草原上的氛圍,想象蒙古族小朋友看到的大雁的樣子:“大雁在飛起來的時候應該是怎么飛?翅膀是從下到上這樣對不對?它們的曲線柔軟……”就這樣,在舞蹈教室,年輕的老師牽著小學生的手,走到草原,走到傳統的蒙古族藝術里。

      “民族舞與其他舞種的不同在于它的每個動作都有內在的文化。”在溫馨看來,和舞蹈教育一樣重要的是對民族文化的講述。她在講藏族舞顫膝步和踢踏步之前,會讓學生們先去查閱藏族小朋友生活的資料,把學到的藏區生活場景講出來。學習傣族舞蹈之前,她會告訴學生傣族人民生活在熱帶雨林環境氣候里,他們的生活節奏較慢,步調是悠悠達達的,性格比較內斂,所以傣族舞蹈不能跳成霹靂舞……就這樣,傳統的民族文化以及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通過老師生動地引導,學生自發地查閱,經由融化在身體上的動作,變成記憶內化到了孩子的心里。

      這一期參與到“高參小”民族舞蹈教學的民大學生還有11位,這樣的教育理念幾乎是他們的共識。“牽手筑夢”匯報演出上,《我們的舞蹈課堂》展示了9個民族的舞蹈——傣族的《小魚》、朝鮮族的《安旦》、土家族的《擺手》、藏族的《拾青稞》、蒙古族的《小馬舞》等。宣武回民小學和中國農科院附小(氣象路校區)的學生們穿著各民族的服裝,用屬于各民族的方式起舞,孩子們臉上的表情是真誠的,腳下的舞步是扎實的。這是一次舞蹈教學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場傳統民族文化教育的啟程。

      一個輪回

      據中央民族大學教務處老師介紹,目前民大已經做到月均穩定派出200余名教員,面向5000余名小學生開展課堂教學和社團輔導。

      而中央民族大學“高參小”項目也是全市“北京市高校、社會力量參與小學體育美育發展”的一個縮影。據甘北林介紹,目前參與到“高參小”的高校和機構教員超過1萬人。截止到本學期,已經在小學中開設了超過500余門課程,課時超過40萬。

      “三年前,市委領導提出這個項目預計要先持續六年,六年是小學的一個輪回,我們希望能夠找出一種模式,用全社會的力量,協力為小學的素質文化教育做貢獻。” 甘北林告訴記者,在小學的選點上,各區縣教委原則上以扶持薄弱校為主,以促進教育公平。

      “從全市整體來看,大多數小學生都是從有點興趣、有點基礎開始,和大學的哥哥姐姐們一起探索。”甘北林在暢想未來時表示,“其實我們并不是想要演出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希望更多的高校和社會力量進入到小學,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到更好的素質教育。百年樹人,教育有時候不能用標準來衡量,美育是一種素養。”

      民大音樂學院的孫蕊老師告訴記者,這是一件雙贏的事。“從我們大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平時在學校里不管是舞臺實踐還是教學實踐,都沒有給學生們這么多機會,所以‘高參小’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經驗。學生們面對比他們更小的孩子們,學會了耐心、學會了責任,也學會了如何把藝術傳遞下去。”

      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編后

      一切傳承,始于“吃飽”

      昨天,“談藝說戲話北京”北京戲曲文化分享會走進了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學。在這一期活動里,臺上的學生從專業角度詮釋著他們所理解的傳統藝術;臺下的學生從愛好者角度表達著他們對國粹藝術的理解。兩撥學生,心里相通,實現了專業與業余的“無縫對接”。

      同樣的,“高參小”的匯報演出,專業大學生和“業余”小學生以民族傳統藝術為紐帶,構建起一道傳統文化的“中國結”,無論對于傳授者,還是愛好者,都具有現實意義。

      這無不充分顯示了我們在傳承、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工作方面所作的努力——無論是專業教育工作者,還是基礎教育工作者;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力量,都認識到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

      但在成績的背后,我們必須要看到隱憂。首當其沖的就是,當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課走進普通中小學的時候,那些未來有可能成為傳統藝術領域工作者的娃娃們能否有一個優良的教學環境,那些從事或者即將從事傳統藝術教育的人們,能否有一份體面的工資,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畢竟,對于普通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傳統文化藝術是興趣愛好。對于專業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傳統文化藝術是飯碗,是未來。

      我們也必須要看到,培養傳統藝術人才的基礎教育學校,與一般的專業學校不一樣,他們學的不只是技術,更多的是其背后的文化;這種文化與一般常規教育學校教授的知識不一樣,很難分高低。可以說這些學校培養的是專門之人,而非簡單的專業之人,因此他們在分類、編制和待遇等層面,應該看到其特殊性。

      如果是院團,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手段來創收;但是對于學校而言,創收不應是主要的工作,不可能讓學生和老師以及學校管理者天天想著商演的事情——學校的演出只是一種實踐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所以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國家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力量,加大物質方面的投入,才能夠確保老師踏踏實實地教,學生踏踏實實地學。

      一句話,就傳統文化而言,一切的傳承,始于“吃飽”。

    ?

    相關鏈接:

    大型古裝瓊劇《昭陽正宮》在海南戲院周末劇場上演
    小熊座流星雨22日上演 2017年天象劇場將落幕
    郭德綱:說書要想再度繁榮必須回歸劇場
    直擊2017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票房火爆沖淡冬日嚴寒
    越劇小劇場作品《織造府·又見青溪》演繹工匠精神
    相關鏈接:
    越劇小劇場作品《織造府·又見青溪》演繹工匠精神
    直擊2017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票房火爆沖淡冬日嚴寒
    郭德綱:說書要想再度繁榮必須回歸劇場
    小熊座流星雨22日上演 2017年天象劇場將落幕
    大型古裝瓊劇《昭陽正宮》在海南戲院周末劇場上演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滿羿] [編輯:程小欣]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