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海洋與漁業廳黨組書記、廳長張軍:
扛起責任擔當深耕“藍色國土”
-海南日報記者陳雪怡
特約記者鄧韶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在這段征程中,海南責任重大。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統一思想認識,履職盡責,力求把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成果體現在推動海洋事業發展、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的實績上來。”省海洋與漁業廳黨組書記、廳長張軍12月5日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省海洋與漁業系統將圍繞黨的十九大制定的決策部署,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標要求,以“聚焦海洋經濟發展、聚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聚焦人民群眾的美好幸福生活”為工作思路,加快推進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轉變,切實扛起建設海洋強國的責任擔當。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海洋經濟健康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等。在海南建設海洋強省之路上,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切相關的是海洋經濟健康發展、海洋產業結構優化。
減輕近海海洋捕撈強度,面向深遠海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就是促進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推動海洋漁業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一環,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明年我省計劃新增深水網箱750口,新建3個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新增產能約1萬噸。與此同時,調整優化漁船結構,積極發展外海漁業,鼓勵支持遠洋漁業,并發展休閑漁業,編制美麗漁村建設規劃,支持建設一批休閑漁業示范點。”張軍說,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我省還將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建立瓊臺漁業機制,打造“一帶一路”漁業進出口基地;做大做強港口經濟,引進面向“一帶一路”建設配套工業,打造現代臨港產業園,帶動港口物流快速發展。
強化海洋生態保護措施
打造海洋生態文明高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如何打造海洋生態文明高地?根本在于合理科學“用海”,嚴格加強“管海”,全面全力“護海”。
嚴格圍填海管控制度,完善海域資源市場化出讓機制;完善“多規合一”框架下的海域資源規劃管控體系,指導實施集約節約化用海……“在此基礎上,我省將建立海洋生態責任制,在沿海市縣全面推行灣長制,建立更加嚴格的海灣保護體制。同時開展重點海灣海洋生態環境承載力研究,構建陸海一體化環保機制,并落實海洋生態紅線制度,保護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張軍表示。
2018年,我省計劃完成陵水、樂東藍色海灣整治項目,積極爭取新的藍色海灣整治項目;大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完成海口、文昌兩個海洋牧場建設;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開展無序養殖整治和水產養殖污染治理等。
加強海洋基礎能力建設
夯實海洋強省建設基礎
在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這點在我省漁港港口建設方面也得到充分體現。漁港港口,作為重要的海洋基礎設施,其公共服務能力的強弱,關系著海南海洋強省建設的快慢。
張軍告訴記者,接下來,我省將策劃、論證、實施一批海洋基礎設施項目,包括引進社會資本,高標準推進文昌鋪前示范中心漁港建設,把鋪前漁港建設成為輻射泛南海漁業經濟圈的基地;升級改造白馬井、八所、崖州中心漁港、清瀾一級漁港,建設集生產、補給、休閑、救助、執法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基地,同時規劃建設一批濱海漁村的簡易小碼頭等。
加強海洋基礎能力建設,除了完善基礎設施,還在于筑牢科技支撐。“我省將積極推進智慧海洋項目,創建國家智慧海洋建設工程海南示范區;支持我省海洋科研院所建設,引進國家海洋和漁業科研機構,打造海洋科技產業基地。”張軍說。
(海口12月6日訊)
?
?
相關鏈接:
海南三亞農商銀行有了海洋支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