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鄉村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這對于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大的意義。鄉村振興是多角度、深層次的,不只是要局限在經濟的發展,更要兼顧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等方方面面。十九大報告首次將“美麗”二字寫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任務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為此,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生態文明理念助推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文明建設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新高度,農業結構調整就是從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上推進綠色發展。我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正處在關鍵時期,要緊緊圍繞“穩糧、優供、增效”的方針,以“擴面積、優結構、提質量、創機制、增效益”為突破口,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構建高效優質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推進調結構優布局與農業生產自然基礎、環境生態容量以及國內外市場供求關系、消費結構動態變化相適應相匹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加大農村生態環境的整治和建設力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鄉村”建設逐漸開始作為“美麗中國”總體部署的一部分。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提質和升級。這就要求農村生活環境要向綠色化發展。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搞好潔化、綠化、美化工程,營造生態宜居的良好環境。深入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集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建立鄉村環境治理長效機制,積極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一批高標準、高顏值、高普惠、可推廣的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打造一批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美麗莊園、美麗鄉道、美麗水道等美美與共的美麗鄉村風景線。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要充分考慮農業環境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遵循生態規律,嚴守生態紅線,積極調整農業科技發展方向,優化農業科技戰略布局,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促進農業科技與現代產業技術深度融合,加快農業技術重大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實施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工程,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建立起一套適應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體系,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有機統一。此外,人才在鄉村振興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是解決“新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必須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知農民的智慧化“三農”工作隊伍,以提高他們領導農民、發展農業和管理農村的工作效率。在人才培養方面,需順應建設美麗鄉村的需要,要創新培養模式,切實提升農村人才素質,引導他們樹立、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完善政策制度體系。政策制度是引導農業綠色化發展的風向標和助推器。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應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強化支持農業綠色生產的政策導向性,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農業補貼制度和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構建農業“三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財政補貼政策框架,完善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和農業貿易政策,加大對農業結構調整支持力度。
(作者揭昌亮系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江西省中特中心特約研究員;龐一楠系北京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