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侗寨建“垃圾銀行”破解垃圾圍村
50個煙頭兌換1個綠色積分,10個廢舊電池也能兌換1個綠色積分;3個綠色積分可以兌換一袋鹽,12個積分可以兌換一袋洗衣粉。5個月前,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孟彥鎮羅傘村的“垃圾銀行”開張了。
一時間,羅傘村村民都加入了收集垃圾的行列,兌換的綠色積分可以隨時在村里的“垃圾銀行”換成鹽、味精、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
如今,羅傘村的街道上沒有了垃圾死角,也沒有塑料包裝隨風飛舞。路邊吸煙的村民已習慣把煙頭掐滅揣進兜里,攢成一包送進“垃圾銀行”。這個有1500多名村民的侗族村寨煥然一新。
孟彥鎮鎮長楊再勇坦言,今年年初羅傘村還是一個環境問題突出的村寨,該村村支書多次受到批評。楊再勇心里清楚,批評村支書,對改善環境起不到根本性作用,層層加碼不僅會讓工作手段簡單粗暴,還會引起干群矛盾。
此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開展農村清潔風暴行動。和其他村寨一樣,孟彥鎮也急切地想找到一個破解垃圾圍村難題的辦法。
“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增加清潔工。”楊再勇說,事實上,每個村增加一名清潔工不是件容易的事,工資、保險是筆不小的支出,這個方案明顯行不通。
有人建議鄉里的公職人員輪流去村里監督衛生,楊再勇反對道:“鄉鎮干部有很多本職工作要做,手伸得太長會‘荒了主業’。”破題的路最終指向村民,“要調動村民保護環境的積極性,治理村民的垃圾還得靠村民自己。”
如何通過一種制度設計將垃圾變廢為寶,讓村民舍不得隨便丟棄垃圾?通過到其他地區學習經驗,再結合當地實際,“垃圾銀行”應運而生。
今年7月,孟彥鎮孟彥村、羅傘村、芒嶺村、岑湖村4個村寨的“垃圾銀行”成立了。4個村寨的“垃圾銀行”都設在村里的小賣部旁,門口貼著寫有“垃圾兌換點”的海報,海報上還列出了每種垃圾收集數量對應的積分,并規定“銀行”只對村民開放,積分不得轉讓。
“垃圾銀行”的賬本上記錄著每個村民的兌換明細,包括姓名、時間、垃圾名稱、數量以及兌換的商品,兌換情況每個月都公示在“垃圾銀行”門口的小黑板上。代管“垃圾銀行”的小賣部經營人再按照市場價向鎮政府結算。垃圾分類回收后,有重復利用價值的由“垃圾銀行”管理者賣給廢品回收商,收益作為管理者的工作補貼。
孟彥鎮的統計顯示,4個試點村每個月兌換的商品共價值2000多元,“花財力可以承受的錢,辦成了村里的一樁大事。”楊再勇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白皓 通訊員 劉春媛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11月27日 05 版)
?
?
相關鏈接:
貴州百鳥河畔:以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