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套傳銷“馬甲”防不勝防 學生須慧眼識別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年4月,銀監會再次發出通知,要求各金融機構禁止向未滿十八周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為此,校園貸不得不低調“潛伏”,套上各種形式的“馬甲”,大家仍需警惕。
廣州某高校的大學生韓某日前報了線上的一家英文輔導機構的課程。學費雖然過萬元,不過,該機構號稱零門檻,無壓力還款,只需要提供相應資料,審核通過后,按照合同還款就可以了。當韓某發現這個培訓課程不太適合自己,打算退出時,問題就來了。
韓某告訴記者,“這算一種貸款,只是他們不是用你的信用卡,你還是要一期一期還,就算你不想學了,他們會各種拖著你、逼著你要交,因這個款是你貸的。”
目前,韓某已經報警。同時這個事件,也引起廣州市互金協會的警覺。該協會最近正摸查新一輪涉及校園的互聯網金融糾紛情況,準備向公安機關報備。廣州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指出,“特別是一些打著各種各樣旗號的幌子,包括互聯網金融等,幾個人湊在一起,去做QQ營銷,給大學生放貸,這一塊危害比較大。”
在安徽合肥,7月以來,陸續有多名在校學生報案,稱一家通信公司以招聘代理為名,誘使他們簽訂協議。之后,公司又以幫公司刷單可以獲得更高提成為由,騙取他們使用本人的身份信息,在“分期樂”平臺貸款購買高端品牌手機。手機歸公司所有、貸款由公司還款,學生每購買一部手機可以獲得相應提成。對于一心想做兼職的學生來說,這似乎是個沒什么風險的事情。然而,公司在還了幾期貸款之后便消失了,他們也因此收到了網貸平臺的催款通知。不久后,警方將犯罪嫌疑人汪某某等抓獲歸案。據其供述,因為做生意失敗資金虧空,便謀劃并實施了騙取學生的方案。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萬喆表示,學生在貸款或參與有可能涉及到貸款的事件前,首先要認清中介機構是否具備資質,“比如說培訓機構,你向他交不起一次性付款的錢,但他可以找一個中介機構,你還是可以從銀行貸款,最后錢到他那,但中介機構是銀行,是有資質的、可以貸款的金融機構,在網上就比較復雜了,它是不是具有資質?如果沒有,那銀監會就應該管了。”
記者梳理發現,校園貸的“馬甲”有很多形式。比如,利用學生和熟人之間感情,借用學生或熟人的身份信息在網貸平臺實施貸款或消費。以“同門師兄師姐”或者校友的身份,在校園QQ群、微信群、校園網等社交媒體獲得學生信任,以可以幫助其找工作或者無息貸款為由,騙取學生的身份證等證件,利用其身份信息在網絡信貸平臺上進行貸款。以幫學生找工作或者是利用其身份信息貸款后進行投資,受害人可以分到一定比例的紅利等理由,以此誘惑學生上當受騙。
央視評論員劉戈認為,不少校園貸已經走向畸形。它不是一個單純的信貸過程,有的是傳銷,用傳銷的方式發展下線,用新的貸款者為上一層還款,我們國家的法律不支持高利貸,但他們會用一些方法規避,最終學生會陷入利滾利的泥潭中。
對此,有關專家和教育領域人士認為還需疏堵結合:一方面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增強其對各種形式校園貸的辨別能力;另一方面對于學生合理的資金需求,也應通過正規渠道予以適當滿足,“傳統的銀行有較強的風險控制系統,比如想談戀愛、想買新手機,什么抵押、信用都沒有,就想去申請,你是申請不到的,管得比較嚴,我認為有個正規的中介機構,比如有個銀行,這是很重要的。”
?
?
相關鏈接:
廣西南寧抓獲傳銷人員230人 “老總”級人員達68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