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1月8日電? 題:治理秸稈焚燒要有農民視角
新華社記者鄒大鵬、王建
農業大省黑龍江近期多次發布霾預警。有群眾反映,聞到了“燒秸稈味兒”。秸稈焚燒污染環境是廣大農村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背后是當地農村生活改善、農業生產高速發展與秸稈資源有效利用不足之間的矛盾。要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有農民視角。
記者在農村調研時發現,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潔凈能源和秸稈替代品逐漸普及,很多牧場直接用青貯玉米做飼料,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產能提高后,過去可以拿來生火、取暖、喂牛羊的秸稈,如今不吃香了。
此外,由于“不劃算”,農民有效回收利用秸稈也沒積極性——一方面銷路難找,即便找到回收企業,人力和運輸成本高,只能是賠本賺吆喝;另一方面,秸稈還田要依靠大型農業機械在收割中粉碎深犁,這些“大家伙”的購買和租用價格不菲,小農戶負擔不起。燒了還田是農民無奈的選擇。
燒,污染環境;不燒,沒法種地。小秸稈暴露出農業生產方式轉變過程中農業社會化服務存在的短板。破解這個難題的鑰匙在于讓農民覺得劃算,設身處地為農民著想,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一些農民期盼,政府能出臺類似“糧食直補”的“秸稈補貼”政策,將實惠直接發放給農民,鼓勵更新配套粉碎機等農機具,或組建合作社購買農機服務,將秸稈在收割階段直接消化。
同時,政府部門還應加大投入,重點解決秸稈處理中的農業設施不足和秸稈加工生產成本高的問題;鼓勵生物燃料、可降解包裝材料等高新技術企業在村屯附近布點;完善物流體系和半徑規劃,提升秸稈附加值和銷售價格,讓秸稈變廢為寶,成為農民新的增收項目。
?
?
?
相關鏈接:
吉林:玉米地里種蘑菇 秸稈還田肥黑土·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