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人車避讓變成人車禮讓
斑馬線城市文明水平線
海口開展禮讓斑馬線宣傳活動,勸導市民文明出行。 (海口交警供圖)
近日,在海口舉行的“禮讓斑馬線·為你點贊”直播中,一幅畫面溫暖了整個椰城。斑馬線上,一位老大爺腿腳不便,走得很緩慢,看到其他行人都走過去了,老大爺的腳步遲疑起來。這時,司機劉師傅將手伸出車窗,微笑著示意老大爺先通行。“這是我們海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榜樣”“期待禮讓斑馬線成為城市的常態……”30分鐘的直播,吸引了近15萬名網友觀看留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
作為展現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交通文明成為許多人對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第一印象。本文僅以禮讓斑馬線為一個剖面,試圖解析一座城市如何通過法規、技術、觀念等方面的更新,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平。
1
九成事故源于不避讓行人
對于一年多前在海口市坡巷路人行橫道上發生的一起交通事故,附近居民符先生仍然記憶猶新。
2016年8月10日,司機何某駕駛小轎車經過坡巷路人行橫道時,行人鐘某以及李某菊、徐某各駕駛電動自行車也通過這里,由于何某未減速停車讓行,導致轎車碰撞到鐘某、李某菊、徐某,當場造成三人受傷、三車損壞的交通事故。后來,鐘某經醫院搶救無效,不幸于當日死亡。
“一年多前在這里發生的血淋淋的事故,讓我至今經過這里時都異常小心。”符先生說。
據海口市交警部門統計,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在海口市區道路斑馬線上發生的交通事故共27起,受傷25人、死亡3人。
斑馬線,本是行人的生命保障線、司機的安全警示線。為什么在這條“保障線”和“警示線”上,仍不時出現險情呢?
“對于發生在斑馬線上的事故,主要是交通參與者法律意識、交通安全意識淡薄,違反法律法規通行所導致。”海南省公安廳交警總隊新聞發言人周平虎介紹,一是機動車行經斑馬線未按規定讓行,另一個是行人闖紅燈。從統計情況看,機動車未按規定避讓行人導致的事故占90%。
2
“車不讓人”違法第一單
海口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面對斑馬線上的事故九成是由機動車未按規定避讓行人導致的這一現實,該如何破題?
“斑馬線沒有監控也沒有燈控,別的司機都不避讓,我也就跟著過去了。”與市民周先生有同樣心態的司機不在少數。
“正是因為海口城區大部分的人行橫道上沒有監控,司機才會放縱自己不避讓行人的行為。”海口交警劉警官表示,對于不避讓行人的司機,要加大處罰力度。
但是,這個處罰的標準該如何拿捏?目前,在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只有第47條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對于在什么情況下可依法處罰,又該如何處罰,《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并沒有詳細說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