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十九大報告所闡釋的,正是過去五年間,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大地發生的巨大變化。
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評價說:中國共產黨有生命力和成功的原因,就是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本地化和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符合中國的國情,而這一過程仍在繼續。
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更好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聯系實際,用不斷創新的理論指導實踐,交出了一份讓人民滿意、令世界驚艷的治國理政成績單。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的大舉措,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扮演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1500多項改革舉措挺進深水區、敢啃“硬骨頭”。
——“‘老虎’‘蒼蠅’一起打”掀起史無前例的反腐風暴,形成“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壓倒性態勢”。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催動世界最大規模人口的脫貧攻堅,創造每小時1500人脫貧的人類紀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徐徐展開美麗中國壯闊畫卷,“兩個輪子一起轉”全速發動創新驅動的新引擎。
——“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凝聚13億人共同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
在世界驚嘆的目光中,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全局性、長遠性的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
2017年,井岡山市、蘭考縣率先脫貧,中國貧困縣實現了第一次數量上的減少。
從變“面上掌握”為“精準到人”,從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從變“固定受益”為“精準進退”,中國共產黨創新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以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的成就,書寫了人類反貧困斗爭史上“最偉大的故事”。
十九大代表、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說,沒有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指引,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頑強拼搏,就沒有井岡山脫貧“摘帽”的偉大勝利。這也充分證明,科學的理論只要同實踐結合、被人民掌握,就會散發出真理的光芒、產生無窮的力量。
中國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理論和實踐創新,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成為這個進程的受益者。世界知名民意調查中心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民眾對中共和中國政府的滿意程度,高于全世界其他政體下的大部分國家。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戴木才說,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到“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為民理念轉化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融入執政目標、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等治國理政的要素之中。
五年前,習近平在履新之初曾說:“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他走遍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地調研脫貧攻堅;走進廠礦、企業、科研基地,詳細了解改革瓶頸;走訪農家、社區、養老院,耐心詢問民生關切;深入邊關哨所、連隊營房、軍事演習的前沿陣地,發出強軍興軍號令……
從人民群眾的火熱實踐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與經驗,用樸素平實的語言闡明觀點和理論,在萬眾一心的美好期盼中凝聚開創未來的決心與信心。
在廣州琶洲互聯網創新聚集區,市值超過3萬億元的互聯網標桿企業紛紛入駐,共同打造全球互聯網產業創新創業優選地;
在云南瑞麗國家開發開放試驗區,公路、鐵路與“空中走廊”建設快馬加鞭,這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通道樞紐”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成為中國西部開發的前沿地帶……
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教育長韓慶祥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了圍繞時代之問、聚焦當下實踐的理論體系,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系統總結,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璀璨結晶,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做出了原創性貢獻。”
作為首批應邀參與中共十九大報告核稿、潤色的外籍專家,60歲的阿拉伯文專家葉海亞對“新時代”的提法印象深刻:“這是對中國新的歷史定位,將促進中國更快實現全面現代化,同時也為世界上其他希望加快發展的國家提供了中國智慧。”
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歷史考驗。
十九大報告深刻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變的是‘主要矛盾’,不變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是我們的‘最大實際’與‘最大國情’。”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這些“變”與“不變”進一步考驗著黨的執政能力和治國理政水平。
經濟總量“蛋糕”做大,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的矛盾仍然突出;綠色發展步入常態,生態基礎薄弱、環境質量約束的短板依舊顯著;地區發展差距、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后,貧困人口與低保人群的公共服務仍顯不足……中國共產黨領航的“中國號”面前,有開闊水域,也有急流險灘;有江河歸海,也有亂云飛渡。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和人民在新的歷史階段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只有創新的理論才能發揮黨的創造力,才能既不會因墨守成規而裹足不前,也不會因迷失方向而走上邪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先達說。
新的歷史方位,新的奮斗目標。
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健全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建設美麗中國,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十九大報告擘畫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路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美麗”格外亮眼。
“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之日,就是第二個百年目標開始之時。”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顏曉峰說,這一歷史階段,是第一個百年目標沖刺階段與第二個百年目標起跑階段的銜接過渡期,是第一個百年目標收好官與第二個百年目標開好局的雙重任務期,是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發展更有品質、治理更有水準、人民更有獲得感的提高躍升期。
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戰略安排。
藍圖分兩步,明確了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此時,距離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上提出實現現代化“三步走”戰略正好整整30年。
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承前啟后,一棒接一棒地為中國現代化而奮斗。
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說:“經過30多年的改革創新,我們黨有充分底氣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提前15年,并且充滿信心地提出了新的2050年目標。這充分說明我們黨的思想、理論、戰略是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是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
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使命。
從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戰略,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兩個一百年”目標到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對全面小康的目標不斷做出新設計、新要求,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廣闊土壤中,不斷創造著偉大奇跡。
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十九大報告中闡釋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回顧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衰起伏,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得失,習近平同志鮮明提出“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十九大代表、春江集團黨委書記裴春亮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正在進一步深化,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書、路線圖更加清晰。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奮發有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七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十九大代表、國家超算天津中心黨支部書記孟祥飛說:“96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引領全國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關鍵在于始終能夠用理論聯系實際、用理論指導實踐。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引領下,我們國家必將迎來新的騰飛、實現新的跨越!”(記者吳晶、劉雅鳴、葉前、姜瀟、黃小希)
?
相關鏈接:
十九大代表楊淳至:充分調動企業家積極性至關重要?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