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日報社發布招聘公告,在招聘崗位要求的第五條里赫然寫著“第一學歷要求為全日制普通高校211院校本科畢業(不含分校)”。讓筆者再一次體會到了“高考定終身”是多么可怕,讓筆者感到更可怕的是,許多人仿佛都已經習慣了這種歧視,感嘆一聲卻無計可施。我國教育改革推行到今天,如果用人單位依舊以第一學歷“標簽化”畢業生,甚至明目張膽地把“學歷歧視”寫于招聘公告中,顯然是社會的倒退。
雖然我國三令五申禁止用人單位進行學歷歧視,但是仍然無法淡化“用人標簽”。2013年4月16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第五條載明:“嚴禁就業歧視,保護畢業生合法權益”。文件中明確要求,凡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招聘活動,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
高考推行的是通識教育,高考也只能代表高中通識教育的結果。但大學推行的是專業教育,是以興趣和就業實踐為導向的教育,大學教育使原本只經過通識教育的高中生轉變為社會的從業者、社會的貢獻者,完成由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每個人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儲備在大學期間得到何種程度的提高,這完全取決于大學里自己的努力程度。所以,用人單位以通識教育的結果決定用人標準是對每個在大學里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生的不尊重,更是對他們努力的視而不見。
用人單位“標簽化”畢業生會加重社會的學歷鄙視。人民日報新媒體轉載《對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一文,就是在抨擊社會的“第一學歷”鄙視鏈。當一個人讀到了碩博層次,卻依然被“第一學歷”所限制,既是在打高校的臉,也是對這個人的輕視。近年來,我國推行高考改革,以雙一流大學取代原本的“985”“211”大學,其本質就是想讓社會形成尊重人才的風氣,不再“唯學歷論”,而是“唯能力論”,讓所有人才無論什么學歷都能平等地得到尊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報社居然在招聘啟事中公開表現出學歷歧視,實屬不該。
其實,可怕的并不是高考,而是高考帶給每個人抹不去的“學歷標簽”,這個標簽讓非985、211大學的畢業生被好工作拒之千里,“唯第一學歷”甚至同樣拒絕了一些在大學的專業學習中找到方向進入更好學校深造的優秀學子。對用人單位來說用“院校標簽”做篩選或許是最有效率的一輪篩選,但這并不是用人單位可以公開“學歷歧視”的理由。于用人單位而言,“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于每一個畢業生而言,用人單位能看到并尊重自己大學期間所作出的努力,便是對莘莘學子莫大的鼓勵。
文/楊冉(陜西師范大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