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產業經驗可復制、接地氣
特色農產品,是農村的天然資源稟賦,是脫貧產業的主力軍。
“種一畝芒果,脫貧一戶農家。”有著喀斯特地貌的革命老區廣西百色,貧困群眾距離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從沒像今天這么近過。帶領村民搬出大石山區,承包山外荒坡,發展芒果產業,這是66歲的田陽縣尚興村村主任莫文珍最驕傲的事。小小芒果樹,能為一戶農家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
種植芒果115萬畝的百色,已成為全國最大芒果生產基地。百色著眼于當地資源稟賦和國內外市場需求,培育差異化比較優勢、生產適銷對路農產品,6.8萬戶、25.23萬人擺脫了貧困。
經驗可復制、接地氣。產業不同、模式各異,卻都指向一個目標——最大程度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贛南臍橙連續4年位居全國初級農產品類地理標志產品價值榜榜首。蘑菇產業鏈成就了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的河北平泉……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貧困地區堅持市場導向尋找致富產業,企業帶動貧困群眾深度參與,選品種、育產業、強主體、拓市場、創品牌、建機制。
去年,農業部安排3.6億元,支持貧困地區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支持401名貧困地區科研專家,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過去,定西馬鈴薯是山區救命薯,今天成了群眾致富薯。”甘肅省農牧廳副廳長楊祁峰說,是科技給力帶來了這樣的轉變。
打破等著別人送小康的心態
“咱種植蘋果有經驗,最近被縣里聘為技術員,不僅帶領鄉親們致富,每年還能拿到1萬元‘年薪’。政策幫扶這么到位,干著真帶勁兒!”陜西洛川縣東北定村村民馬小紅說。
當地政府對新建蘋果園給予每畝100元和每株苗木1元的補貼政策。勵志扶智與送技并舉,培訓一批果農,推廣優果生產技術。“東奔西跑打工忙,不如山上建銀行。”馬小紅說出了當地群眾的心聲。
貧困群眾心熱起來,身動起來,靠自己雙手擺脫貧困才是長久之計。要打破個別群眾“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懶漢心理,首先要發動種養大戶、產業能人、新型主體,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去年,農業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面向貧困地區實施,聚焦產業扶貧。一年來,177期示范培訓班陸續舉辦,遴選1.77萬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學習,引導他們投身產業、帶富鄉鄰。
近年來,各地結合實際資源條件,探索出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產業園區帶動等多元化利益聯結模式,讓貧困戶分享更多發展成果。吉林延邊州各縣市整合土地資源,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示范基地,帶動貧困戶平均生產規模從幾百袋發展到3萬袋。
脫貧攻堅采取的各項政策舉措只是手段,讓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才是目的。(記者 高云才)
?
相關鏈接:
農業科學家何中虎:“農民增產增收”才是最高的獎勵?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