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天放
又是一年中秋佳節之際,月餅依舊是當仁不讓的主角,而其他隨月餅登場的中秋禮品也紛至沓來。看看商場和超市那些玲瑯滿目的中秋節禮品,就知道了。很多人認為,中秋節是中華民族僅次于春節的重要節日,而我國人民又有“禮尚往來”的傳統。每到中秋,大家總要帶點禮物去看望長輩或親朋好友,眼下,社會上廣泛流行著通過節慶送禮以拉近和鞏固人際關系的做法。
這也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不過,禮尚往來一旦過了頭,就很容易變成奢侈甚至揮霍的代名詞,因此,中秋佳節做到“輕禮重情”十分重要。只有“輕禮重情”,中秋節才能過得更溫馨。
然而現實是,中秋節期間的“天價月餅”,以及奢華送禮之風總是能見諸于媒體。雖然近年來類似“天價月餅”已有所收斂,但人們之間的攀比現象還是比較嚴重,奢侈之風還沒有完全杜絕。不少人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手頭也比以前寬裕了許多,但頭腦中的“禮越貴越有面子”甚至“禮越貴,越顯情誼”的固有思維還沒有徹底根除,“送好禮、送豪禮”之風并沒有杜絕,鋪張的送禮時常令節日變味兒。
我國是一個重親情、重人情的國度,中秋節送禮是中華禮儀文化中的一部分,可以聯絡感情、表達祝福,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于國人來說,佳節之際給親朋好友送點禮物也在情理之中,不僅是情感的聯誼,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交際藝術。親朋好友之間的相互走動,實則是一種尊老愛幼純樸民風的延續。不過有時候,如果稍不注意,送禮之風就會演變成為攀比的壞風氣。
禮品越來越貴重,對經濟不寬裕的家庭來說是很大的經濟負擔,甚至有可能出現送禮的“變味兒”,即送禮行為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親友禮節,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變成變相的賄賂。
“禮”與“情”之間時常被顛倒。禮越重情越重,這一傳統觀念還根深蒂固。有時,送禮不再是一種真情的流露,而是變成了一種無奈。對于一些經濟狀況一般的家庭來說,像中秋節這樣的節日來臨,送禮簡直成了一塊心病,甚至有人“打腫臉充胖子”,使“人情味”變成了“人情債”。
而人情往來,重在心的相通、感情的交流。如果刻意把感情也商品化了,那么,社會上蕩漾著的就不是溫馨的人情味了,而是到處散發著“銅臭氣”。“禮”是為了體現“情”,而不是為了功利。
其實,人們最珍視的,還是流淌著的深厚的“情”。如果把更多的目光轉向親情與團圓,都去注重中秋節本該有的文化內涵,即團圓、親情、祈福等,就會逐漸扭轉只把目光盯在禮品價錢上的不良風氣。“輕禮重情”才是正確選擇,我們不能簡單地以金錢作為衡量禮物貴賤高低的唯一標準。
用心送上一份最能表達祝福的禮物,不管價錢如何,都是誠心的敬意。如果只專注禮品的價錢,那變味的銅臭人情就絕非“禮”而是“利”了。“變味人情”本就該是全民公敵,在變味的人情面前,人人都是受害者。因此,一定要對此有所警覺,不盲目跟風,要努力提倡節儉的好風尚。包括月餅在內的中秋禮品,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一種氣氛、一種象征、一種情感。
總之,月餅之類的中秋禮品,只有洗盡“豪”華,才能返璞歸真,過得更溫馨,才能托起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對家人祈福等中秋節本應該有的精神寄托。讓節日回歸傳統本位,更加注重其文化內涵,本著“輕禮重情”的原則,中秋節才能過得更有意義、更暖人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