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9月13日電 (李新鎖王維寧)在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一項從唐代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打擊樂制作技藝——長子縣西南呈村響銅樂器歷經滄桑,仍經久不衰。目前,長子縣響銅樂器年銷售收入達5000多萬元。
不久前,在山西太原舉辦的第三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一面直徑達2米的銅鑼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注意。過往參觀者在贊嘆它“又大又圓,震威四方”的同時,忍不住好奇敲打兩下。鑼錘落地,鑼聲響起——音色純正、音韻悠長。這面銅鑼來自于山西省長子縣南漳鎮西南呈村。
據介紹,長子縣西南呈村的銅樂器生產由來已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素有“北方銅樂器之鄉”的美譽。據考證,早在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在今長子縣西南呈村所在區域范圍內的手工銅業作坊制作的響銅樂器就名滿天下。至明清,銅樂器手工業加工有更大發展。
長子縣文化館負責人介紹說,長子銅樂器與地方戲劇、宗教音樂關系密切,適合于晉劇、京劇、評劇、梆子腔等戲曲和道教、佛教音樂伴奏。
此外,源于西漢時期的上黨樂戶吹打樂、以打擊樂吹奏樂為主的上黨八音會、明末清初以來經久不衰的上黨梆子、民間鬧戲以及各地鼓書、秧歌、道情等地方曲藝的盛行,促使了銅樂器的生產發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