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一幅寬1.5厘米、長8米的長卷上,可以繪上三江并流、石林、元陽梯田、滇池、大理三塔等云南所有最具特色的風景;一顆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可以刻上268個漢字;高1.8厘米、寬2厘米的蘇東坡全身坐像,發絲也可以絲絲分明……
12日,中新網記者走進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冉隆泉的工作室,感受其精彩的“微小世界”。
一眼結緣“微小世界”
今年60歲的冉隆泉出生于昆明一個普通的木匠家庭,受父親影響,其從小就對藝術充滿興趣。讀小學時,冉隆泉就熱愛臨摹各種連環畫;上初中,紀念章風靡,他用廢舊塑料片雕刻的紀念章,受到同學們追捧。后來,冉隆泉進入一家廣告公司,負責設計和制作各種標牌,雕刻技法也日趨成熟。
冉隆泉與微雕結緣,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驚鴻一瞥。“我在報紙上看到:有人在一根頭發絲上刻了200多個英文字母,深感震撼。”冉隆泉回憶稱,自此,他開始有意嘗試微雕,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
由于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借鑒,冉隆泉便自己摸索著“試驗”,抓到什么材料都要試一試。從最初的塑料片,到后來的石頭、金屬、木頭、橄欖核、米粒、發絲,冉隆泉的雕刻越來越“細微”。
如今,走進冉隆泉的工作室,猶如進入一個微觀的藝術世界:仕女圖等名畫被他演繹在米粒般大小的象牙上;一根2厘米長的頭發絲上可以刻上《登鸛雀樓》、《楓橋夜泊》和《關山月》三首古詩;橄欖核雕出來的齊白石像,連胡子都絲絲分明……
永不止步的極限挑戰
“字畫結合”,是冉隆泉微雕藝術的最大特色。為了與詩詞呼應,他往往都會配上一幅別有意境的畫面。漸漸地,冉隆泉不再滿足于單一的雕刻,開始涉獵微型國畫等領域。
12日,冉隆泉展示其歷時一年多創作的微型國畫《云南風光》,讓人驚嘆不已。這幅寬1.5厘米、長8米的微型國畫上,白雪皚皚的白馬雪山、春花燦爛的高山草甸、大氣磅礴的三江并流、神奇炫彩的東川紅土地、神秘夢幻的熱帶雨林等云南具有代表性的景觀都一覽無遺。
更讓人驚嘆的是,反映大理白族節日“三月三”的場景中,畫中的人們皆如芝麻大小,但每個人的神情都惟妙惟肖。難得的是,作品還保持國畫特有的水墨韻味。
學習微雕要坐得住板凳
與微雕“較勁”三十余年,冉隆泉已蜚聲國內外,其作品被國內及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國機構和個人收藏。
談及創作心得,冉隆泉坦言,學習微雕必須要耐得住寂寞。
“微雕創作時,精神需要高度集中。畫面全憑腦海構圖,每一筆都要慎之又慎。否則,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前功盡棄。”冉隆泉稱,“要想把小字、小畫刻好,都要坐得住板凳。”
冉隆泉同時表示,微雕,最難的還不僅僅是在“微”上,還得考驗人的刀法和書畫功底。
“微雕作品的藝術精髓就在于細微處見意蘊、見手法、見風格、見靈魂。微雕作品要想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讀華章’的妙趣,還需要一定的書法、繪畫功底。”冉隆泉坦言,“這往往需要十余年的光陰練就。”
冉隆泉告訴記者,微雕雖被歷代稱之為“絕技”,但因為無法給人直觀感受,往往很難產生經濟效益。其收入還不如兒子機器雕刻賺得多。
“不管怎樣,有人喜歡,這門手藝就會存在。我也會繼續下去。”冉隆泉說。(完)
?
?
相關鏈接:
穿越瓊州海峽(中):搭乘粵海鐵號輪渡 一覽海峽無限風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