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義烏一媽媽發帖稱,她的女兒在杭州讀大學,她每月給1200元伙食費,購物的費用另計,但讀大學的女兒嫌少,表示同學的生活費是她的好幾倍,并反問自己“是不是親生的”。這位母親只好上網求助,問網友該給孩子多少生活費合適。(中國教育在線8月15日)
生活費這東西,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究竟給子女多少生活費算合適,并沒有標準答案。這件事真正的討論價值,恐怕在于女兒言論中體現出的扭曲價值觀。
在正常情況下,父母與子女之間應當充分溝通。即使家長一開始給的生活費少了,子女也可以通過與父母商量來解決問題,只要要求別太過分,在家庭經濟能力范圍之內,家長一般都會應允。然而這一案例中的女兒,非但沒給媽媽商量的機會,還“怒懟”母親,完全不顧及母親的感受,說出“是不是親生的”這種話,確實令人擔憂。
年輕人希望多得到一些生活費,改善一下物質生活,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這位女兒已經長大成人,卻依然只顧自己的物質享受,對父母沒有最起碼的尊重和理解,把對他們的索取當成理所應當,只有埋怨,沒有付出,儼然一副升級版的“公主做派”,就實在說不過去了。這樣的年輕人感受不到人情冷暖,缺乏最起碼的道德觀念,只能建立起極端利己的扭曲價值觀。
此前,麥可斯研究院曾公布一份“大學生消費理財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中國,家庭是學生生活費的最主要來源,94%的學生生活費由父母或親戚提供。相比之下,西方學生生活費的來源雖然家庭的比重也不小,但自己付出的比重絕對要比中國學生高得多。在這樣的對比之下,我國的家長或許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是否應該用更加鼓勵子女獨立的教育方式,來為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現實中也有很多大學生會考慮到父母的不容易,以勤工儉學的形式一邊補貼生活,一邊磨礪自己,這便是學生主動解決生活費困境的正面案例。其實只要兩代人之間多一些理解,生活費問題本不該是制造親子沖突的源頭,這件事應該為許多疏于子女教育的家庭敲響一記警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