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與“快” 急救一線少不了他們
120急救工作強度高,強調“急”和“快”,這對院前急救人員能力要求很高,大多數時候他們都面臨著情況緊急、環境差、現場混亂以及患者不理解等情況,這無論從工作能力上還是從思想素質上,都是對急救醫護人員的考驗。但是無論什么樣的情況,急救一線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經常方便面剛泡上,飯剛打上,只要電話一響起,大家都習慣性地把飯盒一關,沖向急救車。”吳淑虹告訴記者,生命在急救人眼里比其他事情重要百倍。
急救人員為患者進行急救。
去年除夕將近的一個夜里,曾文君所在的小組接診了一位渾身上下都是嘔吐物和排泄物的“三無”患者,為了第一時間為患者保護氣道維持通氣,她毫不猶豫就戴上手套清理患者口鼻中的嘔吐物,幫患者暢通呼吸道、吸氧、建立靜脈通道,她細心地擦拭著患者身上的穢物,找出衣物為其保暖;去年8月,受臺風“電母”影響,海南省多處發生嚴重內澇,剛上完夜班的急救醫生陸恩青臨危受命,帶領急救組趕赴臨高轉運患者。在積水深達1.8米的臨高縣城,他大半個身體泡在水中,站在涉水車外的腳踏板上,指引駕駛員駛到目的地。4個多小時里,他顧不得換下身上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清理灌進褲腿和雨鞋里的積水,成功將5名危重患者全部轉運到海口。
留下因為責任 堅持需要勇氣
這些畫面,每一天都在海口的院前急救隊伍中發生著,奔赴在全市的各個急救團隊承擔著急救、擔架工,甚至心理醫生等角色,他們每天出診量高達10余次,工作強度、工作量與工作壓力較普通醫生高出許多。
“做了7年急救,是因為心里有責任。”今年7月23日,孔令興為一個18歲心梗少年實施急救,看著一個年輕的生命在自己的努力下漸漸恢復生機,他覺得自豪和感動,而這也正是每一位堅守在院前急救崗位上的醫護工作者最豐盛的精神食糧。
但盡管這樣,他們還是經常在搶救現場遭遇市民謾罵甚至追打。“你們怎么這么慢”“你們會不會救人”……類似的指責讓不少急救醫護人員倍感委屈。“我們理解家屬的著急,但是也請家屬相信我們對每一條生命都心存敬畏。”孔令興的話說出了海口市150多位院前急救醫護人員的心聲:只要社會對他們有起碼的包容和理解,再苦再累都值得。
見習記者鐘圓圓 攝影報道
(海口網8月10日訊)
?
相關鏈接:
海口開展“小急救員”訓練營為青少年暑期安全護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