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研究生王木木(化名)與崇左市政研室簽約后,完成了畢業程序、政審、檔案轉移、組織關系轉移等工作。他恪守簽約承諾,推掉多份其他工作機會--作為一名殘疾人畢業生,他仍然接到了不下10份工作錄取通知。一通單方面解除協議的電話,讓王木木陷入“一畢業就失業”的困境。(8月1日? 南方都市報)
一邊是恪守簽約承諾,推掉數十份工作錄取通知,另一邊是簽訂了協議書,卻告知“決定不引進人才”,王木木的守信與用人單位的失信形成鮮明對比,“個別人做出的決定”說法顯然不能將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如果確屬“個別人決定”,那么“簽約在前、解約在后”的草率行為,不僅失信于人,而且涉嫌違法。如果不屬“個別人決定”,那么解約是否存在身體方面的考慮?
無論如何,“一畢業就失業”發生在誰身上都讓人痛心,更何況此事發生在一名優秀的殘疾畢業生身上。單方面解約行為不僅侵害了殘疾生權利,更損害了當地政府公信力。即便后來提出“由本人決定去留”,誰能保證這樣的妥協不是迫于輿論壓力?誰能保證錄用后不被冷眼相待?
強調王木木是殘疾學生,并非有意用“殘疾”反襯用人單位“無情”,以博取社會關注和同情。而是為殘疾人正名,殘缺的翅膀也有權利翱翔,即使身體存在缺陷,也有權利追逐夢想。
殘疾人因生理功能、心理狀態的異常或喪失,使其體力或智力功能的發揮受到一定限制,無法像健全人那樣從事完全正常的勞動,但這不等于說殘疾人不具有勞動能力,任何對殘疾人勞動能力持有的懷疑態度,都是對殘疾人就業的歧視。拿王木木來說,身患殘疾沒有影響他的學習和生活,反而深入國內六省十縣區調研,被評為“優秀畢業研究生”,相比起“逃課成常態、手機不離身”的“農藥寶寶”們,不知要堅毅、成熟、優秀多少。
但在實際生活中,一些人仍然對殘疾人就業存在偏見和歧視,許多單位寧可繳保障金也不愿招用殘疾人,亟需引起關注和解決。作為政府部門,應為殘疾人提供有效保護和扶助,讓其能夠得到公平、公正的就業機會。該事件用人單位沒有體現“政府擔當”,反而成為反面 “示范”,起碼說明社會在理解、消除殘疾人就業歧視方面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
今年兩會,一位政協委員提出“消除對殘疾人的歧視,不妨從給份工作開始”的建議。對于殘疾人來說,工作很大意義上不只是工作,更是對勞動權益的保障,對自身價值的證明和對人格尊嚴的體現。我們不妨給殘疾人一點理解、一次機會,證明殘缺的翅膀也能翱翔。(謝鴻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