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村一家家具廠里,老板的母親帶頭干活 王新年攝
前后66天,清掉積壓了30多年的廢塑垃圾
邱永信66歲了,還是閑不住。他在村里的家具廠每天早晚開9個小時,兒子管網上銷售,兒媳管廠子生產,他盯守全盤查缺補漏,年產值2000多萬元。別看他一副農民裝扮,卻總是得風氣之先,敢踢頭一腳。“在耿車,做塑料生意我是頭一戶,改做家具我還是頭一戶。”他說。
耿車從前屬于黃泛區,邱永信是從窮光景里走過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不斷有浙江人過來收塑料,拉回去做成成品賣。聽說這個行當賺錢,時任耿車鄉黨委書記徐守存帶人去考察,回來就動員向人家學習。當年30出頭的邱永信率先響應“破爛堆里扒黃金”,那年頭萬元戶都少見,他一年掙五六萬,迅速發家致富,隨后跟隨者眾。當地由此摸索出一條“鄉辦、村辦、戶辦、聯戶辦四輪驅動,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雙軌并進”的路子,社會學家費孝通兩次調研,認為這是蘇北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耿車模式”紅極一時。
然而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進入新世紀以來,這里形成了以耿車為中心、遍及100平方公里的廢舊塑料集散地,塑料經分揀、破碎、造粒,塑料顆粒賣到了外地,廢料污染卻留在了本土上。“那時候光顧賺錢,不講環境。”邱永信說,河里樹上電線桿上垃圾隨處可見,床上桌上衣服上到處沾的是塑料末,“鄉村干部去上級開會,人家都說帶著一身的塑料味兒。”
轉產勢在必行。2008年金融危機,邱永信30多萬貨款收不回來,加上再生顆粒降價,已經認識到舊產業難以持續的他接受村支部引導,帶頭試水家具電商。他起初做的是電腦桌,成本大約100元,做好網上賣到280-300元,利潤頗豐。同村人陸續跟進,但全鎮數千家經營戶還在靠慣性繼續維持著舊塑料粗加工。
環境承載的壓力已經讓人等不及了:空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全面告急!2015年6月,徐光良帶著兩大任務履新耿車鎮黨委書記,“一是把環境治理好,二是把電商發展好。”當年底,宿遷市委書記魏國強、市長王天琦雙雙來到耿車,就加快推進廢舊塑料加工行業綜合整治現場會辦。整治開始了。
“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溝渠河塘,積壓了30多年的廢塑垃圾,100多輛自卸車天天拉,光運費就產生400多萬。”徐光良報出一連串數據:前后66天,鎮上3471戶經營戶全面停產清理,59個交易貨場全部取締,清理違法用地995畝,拆除違法建筑33.5萬平方米,整治溝渠河塘120個。這一“仗”打下來,他最感欣慰的是整治得到多數經營戶的理解配合,沒有因此發生一起群眾上訪事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